《史記·扁鵲傳》載有戰國時名醫扁鵲給齊桓侯看病的故事。
這齊桓侯,即齊桓公,但並不是春秋時“五霸”之一的齊桓公。那個齊桓公名叫小白,這個齊桓公是齊侯田太公的兒子田午,《史記》稱他齊桓侯。
扁鵲去見齊桓侯。他向齊桓侯仔細看了一下,說:“您有病!這病在面板裡,現在還不嚴重,如果不及時治療,恐怕就要惡化。”齊桓侯不信,冷冷地說:“我沒有病。”扁鵲走後,齊桓侯很不滿意地說:“做醫生的總喜歡把沒病的人平白地說成有病,以顯示他醫術的高明。嘿,真是無聊!”
過了五天,扁鵲又去見齊桓侯,說:“不好了,你的病進入血脈了,若不趕快治療,就要有危險。”齊桓侯還是不信。扁鵲走後,齊桓侯又生了半天氣。
又過了五天,扁鵲再去見齊桓侯,大驚叫道:“糟糕,您的病已經深入到腸胃了,再不治,就要沒救了!”齊桓侯挺不高興,理也不理他。
又過了五天,扁鵲一見齊桓侯,話也不說,轉身就走。齊桓侯覺得奇怪,便派人去向扁鵲打聽緣故。扁鵲說:“病在面板,是容易治的,用熱的敷敷就行了;病在血脈,也不難治,可以用針灸的辦法;病到了腸胃的時候,也還有辦法,吃幾服湯藥,有治好的希望;只有病入骨髓以後,就什麼辦法也沒有了。現在,桓侯的病就是已經到了骨髓裡了。”
五天以後,齊桓侯果然起不了床,病勢十分沉重。急忙去請扁鵲,扁鵲早已逃避。不久,齊桓侯就病死了。
這個故事,在別的一些書上也有記載,不過說法並不一致。例如《韓非子·喻老》,說的是春秋時的扁鵲給“蔡桓公”看病,故事的內容則基本相同。
《韓非子》在講述這個故事的同時,還評論道:小病不治,就要逐漸加重而變成無法醫治的大病,這叫做“大必起於小,族(多)必起於少”;“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參看“堤潰蟻穴”)
至於扁鵲,據《史記》說,他本姓秦,名越人,戰國時渤海郡人。相傳黃帝時代,就有一位神醫名叫扁鵲。這秦越人醫術極高,人們認為他可以同扁鵲相比美,因此尊稱他為扁鵲。《史記》還說,這位扁鵲(秦越人)的醫術是長桑君傳授的。長桑君是非常傑出的醫師。當扁鵲在一家旅館裡服役的時候,長桑君常到這家旅館住宿,扁鵲見他舉止不凡,料他是位能人,便特別恭謹侍候,逐漸和他結識。經過了十多年,長桑君才把自己的秘方全部傳給了扁鵲,並且把觀察病情的方法教給扁鵲。於是,扁鵲“以此視病,盡見五臟癥結。”——人體內所有一切毛病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參看“起死回生”)
從以上故事,後來產生了兩個成語:
能夠透徹地看出問題的關鍵,就叫“洞見癥結”。(洞,透徹。癥結,肚子裡結塊的病,引申為難解決的關鍵問題。)
自己明明有病,或者有缺點錯誤,而不承認,拒絕別人給他醫治或幫助他改正,就叫“諱疾忌醫”。(諱,隱瞞不說。忌,害怕,有所顧慮。)宋朝學者周敦頤的《通書》說:“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諱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