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獨立擔當一個方面或一個部門的任務,人們往往說是“獨當一面”。
這句成語較早出現於《漢書·張良傳》。張良是漢王劉邦的得力助手之一(參看“暗渡陳倉”)。在劉邦同項羽爭奪天下的楚、漢戰爭中,張良出過很多主意,他是漢朝開國功臣之一。
當劉邦從他的根據地關中(今陝西南部一帶)率領大軍向東進擊項羽之初,軍事進展還比較順利,很快就攻下了彭城(楚都,今江蘇徐州市)。但是,項羽立刻組織反攻,大破漢軍,漢軍傷亡慘重,狼狽而逃。劉邦吃了敗仗,意志消沉,情緒很壞。途中下馬休息的時候,氣憤地對張良說:“只要有人能替我出這中氣,我情願把函谷關以東的地方分給他!你看誰是最理想的人,可以立此大功?”
張良答道:“九江王黥布非常勇猛,他本是楚將,但他同項羽向來不睦;擁有萬餘人馬的彭越,正受自封為齊王的田榮指使,在梁地起兵反楚。這兩處可以趕快派人去聯絡。至於您漢王自己部下的將領中,‘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您如果要把關東之地分給替您立功的人,那麼這三個人倒是理想的物件,他們可以打敗項羽。”
張良所說的“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這句話,就是後來成語“獨當一面”的出處。劉邦當時採納了張良的建議,立即聯絡黥布、彭越,並重用韓信,還許諾他們:破楚之後,一定分地封王。據說楚、漢戰爭之到底以劉勝項告終,這三個人確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至於“獨當一面”這句成語,後來大約至少在唐或五代時就已經形成了。例如後晉劉昫所撰的《舊唐書》,在《張濬傳》的一段記載中,就有這句成語:
復恭戲曰:“相公握禁兵,擁大旆,獨當一面,不領復恭意作面子耶?”
唐朝末年,張濬被任命為討伐李克用的統帥,即將向太原進軍。在離京出發前的宴會上,楊復恭向張濬敬酒。這楊復恭本是權勢很大的一個太監,張濬便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可是,這時楊復恭已經不得勢了。張濬對於他敬的酒,竟拒絕不飲。楊復恭很學難堪,又不敢翻臉,只得半開玩笑地說了上面一句話:“相公掌握大軍,高舉帥旗,獨當一面,難道不領我楊復恭的情意,給我點面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