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文化程度不高的殘疾農家婦女,到一個掌握上億資產的女董事長,這中間的路有多長、有多艱難,常人可能是無法想象的。或許還有人會認為這兩者之間位置太懸殊,根本無法相連線。但是,重慶合川縣龍市鎮的農村殘疾女冉敬芳,卻真真切切地實現了由一個農村的殘疾女到一個資產上億的女董事長的跨越。
因貧致殘,嚐盡窮苦人生
冉敬芳,1966年8月出生於重慶市合川縣龍市鎮的一個貧困農家。小時起,冉敬芳的父母因都有先天性氣管炎,喪失勞動能力而無法掙工分來維持全家的生活。迫於生計,冉敬芳的父親只好帶著年僅7歲的冉敬芳外出乞討。就這樣,冉敬芳跟著父親風裡來,雨裡去,一身灰一身泥地四處乞討。汙垢的臉,蓬亂的頭髮,破爛的衣裳,使冉敬芳成了一個十足的小乞丐。
隨父親在外乞討多年,冉敬芳很想回家,也想念自己的母親。有一年的冬天,在四川資陽火車站,她央求父親帶她回家,她父親望著女兒滿眼的淚水,點頭答應了。這時正好一輛貨車停在車站,父女倆爬上了這輛貨車。當冉敬芳正在車廂的連線處還未進入車廂內時,火車突然啟動了,當車速越來越快之後,冉敬芳站不住,從車上摔了下來,右小腿被車輪輾掉了一半。冉敬芳最後右腿齊膝截肢了,只剩下了一條腿,這年冉敬芳只有10歲。
儘管只有一條腿了,但是回到家鄉的冉敬芳卻非常堅強,以超常的毅力和韌勁來學習幹農活,上山砍柴,下田插秧,甚至上山採草藥。在家鄉,靠著辛勤的勞動和採草藥賣錢,冉敬芳竟然為自己積攢了一點學費,讀了幾年書。
等到了18歲以後,冉敬芳為了今後的生活,不得不選擇了嫁人。
立志創業,闖出一條致富路
結婚以後的冉敬芳,感覺生活的壓力更大了。如果想要有所作為,那麼就必須先解決自己的腿的問題,只有腿能走路了,才能去闖出一片天地來。她聽說安個假肢就可以和正常人一樣地走路了,於是決心給自己安裝一個假肢。
1984年8月,冉敬芳借了100塊錢隨丈夫一起到重慶安假肢。到了重慶後才得知要等20來天的時間才能安裝假肢。在重慶等待的這段時間裡,冉敬芳沒有閒著,她想起自己曾經在給人做幫工時,學會了做滷菜,她覺得自己可以用這個技術來賺點錢,以解決等待時間的生活費用。冉敬芳買來了6只雞,並精心地做成了滷雞,然後擺放到一個攤前叫賣。不料,6只雞全部賣了出去。晚上她和老公一算帳,竟然賺了8塊錢。冉敬芳非常高興,她覺得自己完全可以靠自己的雙手讓生活過得幸福起來。第二次,冉敬芳買了8只雞,做成滷菜賣完之後,賺到了12塊錢。就這樣,冉敬芳天天做滷雞賣,每天都能賺到10多塊錢。等安假肢時,冉敬芳不僅能夠還上借的100塊錢,而且自己還賺下了100多塊錢。於是,冉敬芳便不再願意回合川縣的龍市鎮了,而是留在重慶專門做滷菜生意。
冉敬芳夫婦倆起早貪黑,辛勤勞動,做出的滷菜味道好,服務又熱情,生意特別興隆。經過4年多時間的辛苦經營,冉敬芳積累了4萬多塊錢,這便是她賺下的第一桶金。上世紀80年代末的4萬塊錢可算得上是一筆較大的財富了。
當做滷菜賺下了一筆錢之後,冉敬芳和丈夫決定要改行,選擇做大一點的生意。因為做滷菜畢竟不可能有太大的發展。經過一番考察和認真思索之後,冉敬芳決定做牛肉和牛皮生意。重慶及周邊地區養牛較多,不僅可以賣牛肉,還可以把剝掉的牛皮賣給一些製革廠。看準了這個生意,冉敬芳很快便辦起了一個牛肉和牛皮加工廠。沒想到生意同樣也非常不錯。但是為了擴大牛皮的銷售渠道,把銷量得到更大的拓展,她千方百計打聽一些比較大的製革廠的原料進購渠道。1995年時,冉敬芳聽說宜賓的一家制革廠需要大量的牛皮,她馬上獨自趕赴宜賓。當她找到這家制革廠的廠長時,人家見她是一個殘疾人,便露出一臉的懷疑,根本不相信她能夠提供出大量的優質牛皮來。冉敬芳看出了對方的心思,便誠懇地對這個廠長說,我們先不談什麼生意,我只是想請你去我們那裡看看,如果我的牛皮質量符合你的要求,我們再談價,如果不符合你的要求,這趟差旅費由我包了。這位廠長一聽冉敬芳這麼一說,覺得確實是有誠意的,於是便答應過去看一看。等這位廠長到冉敬芳那裡一看,果然皮子還不錯,於是就讓冉敬芳報個價。冉敬芳很聰明,並不想只靠這一筆生意賺錢,她要圖個長期合作,於是便報了個比當時市場價還要低10%的價格。這個廠長很高興,當即就把冉敬芳的皮子給收購了。
後來,冉敬芳連續給這個廠送了好幾批貨,每次都是按時按質按量地把貨送到這家制革廠。雖然冉敬芳給的價格比較優惠,但是由於量大,也就賺了不少。有一次偶然的原因,在送貨時,不小心把10多張不合格的皮子也一併裝進去送到廠方了,冉敬芳得知後,主動追到廠家把這10多張皮子給換了。廠方為冉敬芳的誠信所感動,便與她簽下了長期合作的協議,並把皮子的價格提到了與市場價同樣的水平,而且還實行現貨現款。市場開啟了,冉敬芳的產量也跟著上去了。光是供宜賓這家廠,一天就需要牛皮300~400張。生產經營的迅速擴大,冉敬芳每月的純利潤達到了近百萬元。
致富思源,帶動一方奔小康
冉敬芳就這樣奮鬥了5年之後,掙下了千萬資產,成為重慶“牛皮幫”裡的大姐大。
開闢出了致富的路徑,冉敬芳又開始想著要辦大企業,來更好地發展壯大自己。正當冉敬芳思索著該辦什麼企業的時候,恰逢小平同志的故鄉四川廣安市來重慶招商,冉敬芳想自己何不依然從牛上做文章,到廣安去興辦肉牛養殖和牛肉食品廠呢。
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的準備工作,2003年,冉敬芳在廣安投資了2600萬元,辦起了富源肉牛養殖有限公司和富源食品有限公司。公司在當地招收了300多名職工,裝配了年屠宰量50萬頭生豬、5萬頭牛的自動化生產線,而且還形成了養殖、屠宰、加工一條龍的完整產業鏈。2004年春節後,兩公司都正式投產了。由於產銷兩旺,當年兩公司便實現了利稅3000萬元。
為了帶動當地的農戶致富,冉敬芳想出了一個好辦法,自己公司只養種牛,將肉牛和母牛交給當地的農戶託養。為了確保雙方的利益,她還與當地鄉鎮政府和農民簽訂“託養合同”。把牛託養後,冉敬芳還給農戶提供了一種最優質的皇竹草的草種,因為這種草只要種一茬,便可年年收割,而且畝產可達數萬公斤,是喂肉牛的最佳飼料。冉敬芳怕農戶不會種,還聘請技術人員和防疫人員給農戶進行指導。農民們經過一年的託養後,算了一筆帳,發現託養一頭牛可以賺到上千元的錢。只一年的功夫,冉敬芳這種“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便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開始只有幾十戶參加託養,後來一下子發展到上千戶農民參加託養。
企業做大做強之後,冉敬芳認識到自己僅讀幾年小學,文化水平跟不上管理的需要。為把企業管理搞上去,她便不惜血本從全國各地引進各類管理人才。公司總經理和財務總監都是北大的博士生,給予年薪30萬的待遇;還特聘成都乾瑞管理諮詢公司參與到公司的管理中來。一邊引進人才,她自己一邊參加國家經貿委經理學院主辦的高階工商管理研修班學習。
2005年底,冉敬芳還新成立了廣安殘疾人養殖培訓基地,專門對農村的殘疾人免費進行養殖技術培訓。經過近一年的培訓,廣安98%的殘疾人都得到了培訓,而且大部分的受訓殘疾人都能靠養殖自己脫貧致富。
冉敬芳致富不忘回報鄉親,帶動一方村民致富,得到了當地政府和百姓的高度稱讚。全國的許多媒體都先後報導了她身殘志堅勇於創業並帶動一方鄉親致富的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