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歷史上三個價格屠夫

[ 現代故事 ]

 中國家電30年,歷次價格戰一一貫穿,從製造到零售,從線下到線上,迴腸蕩氣、人仰馬翻。如今京東劉強東正在風頭上,然而怎能忘記昔日家電圈兩位價格戰帶頭大哥有過的崢嶸歲月。

  在你圍觀“電商大戰”的時候,本文為你盤點中國家電(製造、零售)史上最有名的三個“價格屠夫”的戰術。他們的打法、手法、破局點帶有清晰的時代特徵,值得回味。

  三位依次是倪潤峰、黃光裕、劉強東。

  在讓他們一一出場之前,我們先略看下圍觀各方對京東在大家電上與蘇寧開打的觀點。零點研究諮詢的袁嶽認為:

  “此戰蘇寧如戰國之秦,京東如趙,國美如楚。京蘇勝負無關國美之負,蘇寧戰略佈局全面此戰對其戰略有所纏困,但相比較而論,京東更險字當頭。”

  但錫恩企業顧問董事長姜汝祥顯然不這麼認為,他覺得這是代表20世紀傳統渠道的蘇寧與代表21世紀網路渠道的京東——兩種模式的較量,從性質上而言,蘇寧輸了先機。

  你更同意誰?

  虎嗅更同意姜汝祥。事實上,我們在接下來的回顧總結中可以看到,1990年-2000年-2010年,每個階段的價格戰與代表性“屠夫”,其挾持的手段絕非降價那麼簡單,背後均擊中了時代與產業當時的痛點。倪潤峰的降價(其實他第一次動價格時,是漲價),動了定價機制——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一塊磚,以降價手段在那個年代成功撬動了供需的槓桿。黃光裕的價格戰,所倚重的是渠道,他的霸氣來自於家電產品進入產量過剩而同質化年代,而他手中又握有份額佔優(後期是相對壟斷)的渠道,遂想打死“老二”、一統天下。劉強東的價格戰,則像姜汝祥所說,代表了新模式甚至新消費者的崛起。姜總結的劉強東“很二,但很靠譜”、“很牛,但很實幹”、“很吹,但很合得來”、“很衝,但很真實”的特點,迎合了新一代消費者的價值觀,這是仍在傳統模式、眼光、團隊風氣價值觀中打轉的蘇寧,炮製不出來的營銷氣場。

  價格屠夫倪潤峰

  價格戰事實:

  1989年8月,國家徵收彩電特別消費稅,長虹老總倪潤峰根據市場形勢,率先在國內做出彩電降價300元的決定,啟動停滯的彩電市場,打破了銷售僵局,使資金快速回籠,救活了當時已經陷入困境的長虹。

  這是中國家電史上的第一次“價格戰”。

  1996年,面對“洋彩電”大舉進軍的嚴峻市場形勢,倪潤峰再一次拿起價格武器,率先打響反擊的價格戰。該年3月26日,長虹宣佈從即日起,長虹所有品牌彩電一律降價銷售,全面降價幅度高達18%,這被稱為“驚人的跳樓價”。

  當時不少人認為倪潤峰這是在“自尋死路”。 但事實證明,長虹獲得了大量訂單,彩電的市場佔有率一路攀升,由1995年的22%猛增至35%,從而成為中國名副其實的彩電第一品牌。

  失靈:

  但倪氏價格戰在他企業家生涯後期就玩不轉了。1999年,長虹降價卻沒達到搶佔市場份額目的後,倪潤峰“下課”,兩年後再度出任CEO,又次祭出“價格戰”的招術,仍然不靈,因為彩電價格事實上已降無可降,而且在多年價格戰中,消費者也很難再被刺激起來。當行業整體利潤降到只有兩三個點,長虹這樣的“價格屠夫”遭同行記恨。“多年的價格戰中,消費者、經銷商、供應商甚至包括地方政府等各方都被牽連其中,長虹因此四面受敵,在市場上一步步走向失利。”

  爭議之處:

  長虹構建了一個淘汰弱勢企業並迅速做大的模式,卻沒有建立一套盈利模式,因此落下“大而不強”的話柄。

  但多年後,創維集團總裁張學斌卻表達了他對倪潤峰的佩服:

  1996年在整個市場非常混亂時,他敢於首先發動價格戰,這種價格戰打下來當然對產業本身是有傷害,這是一把雙刃劍,對國內品牌有傷害,但它帶來的是什麼結果呢?就是國內市場相對集中,形成了經營的寡頭,如果說還是打亂仗,還是諸侯混戰的局面,那產業會非常亂,很難形成比較強大的力量抵禦外來的競爭。倪總髮動的價格戰,儘管大家很艱難,活得很艱苦,大家不能掙錢了,企業很長一段時間不能掙錢,有些生存能力差一點、抵抗力差一點的企業就過不了冬,凍死了,剩下的就是身強力壯的,或者生存能力非常強的,這也就鍛鍊了剩下的一批企業集聚國際競爭力,這與倪總髮動的價格戰是有關的。

  當然也有人說倪總是行業的老大,這個老大沒帶好頭,但我們反過來看,這種血拼帶來的是大家生存能力的提升,最終中國市場在跟外資品牌競爭中贏得了主動,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從這一點來講,我內心還是非常敬佩倪潤峰。

  結局:

  隨著國美、蘇寧等大零售商的崛起,長虹等家電製造商在產業鏈上的話語主導權開始喪失。

  於是,我們看到了第二個舉起價格屠刀的人物:黃光裕。

  價格屠夫黃光裕

  價格戰事實:

  2005年6月,永樂高調進入南京,宣稱要透過價格戰將南京家電市場價格拉下10%-15%,在永樂掀起的價格戰草草收場之後,國美接踵而來。國美將一級城市佈局的最後一站放在了南京,國美董事長黃光裕宣稱,“拼著三年不贏利,要將南京家電市場拉下10%-15%。”

  為了吸引消費者,國美要求供應商提供大量價格極低的促銷品,這使國美南京店在7月23日凌晨開業時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據說,大門一開,多數湧入的人群都是供應商人員,因為促銷品價格過低,“大出血”的供應商無奈之下出此下策——決心將促銷品自行搶購回來。

  價格戰與惡性競爭之血腥,甚至讓幾位老闆不得不坐下來定期秘會,以控制價格戰。

  但這只是桌面上的遊戲——為了維護僅存的一點體面,桌子之下,該掐照掐。

  2006年7月25日,國美收購老三永樂後,黃光裕立即悍然向老二蘇寧發動價格戰。他明確表示:“合併後的新公司具備了更強的價格競爭能力,在合併後同競爭對手的競爭中會繼續和加大價格戰。”

  當年7月31日,黃光裕放言:“打到蘇寧與國美合併為止。”

  手法:

  除了看得見的降價,國美還從供應鏈上扼制蘇寧。它以其在流通領域裡的相對壟斷優勢,威嚇供應商不能給予蘇寧任何支援,不能參與蘇寧的一切促銷活動,如果供應商違反國美要求,將受到國美嚴懲。
失靈:

  國美在價格上的殺戮與霸道,事實上不可能在短時間打死蘇寧,反而,國美受到的內傷不小,這很快反映在它的報表上,國美每個門店的盈利狀況迅速惡化。同時,繼2006年合併永樂後,2007年國美又從蘇寧手中搶過大中,2008年,買入三聯……一連串併購後,國美已難以消化這些買來的資產。

  重負之下,它很快打不起價格戰。

  2007年開始,成為國美CEO的陳曉稱,國美要轉而進行外延式擴張和內涵式發展,規模第一,並不是國美唯一的目標。

  後面兩年,黃光裕被捕、入獄、陳黃大戰,蘇寧反超的事,大家都清楚了。

  從2008年-2010年,是蘇寧電器發展的黃金時期,老對手身陷囹圄與內亂,蘇寧一馬當先、勢如破竹——直到遇見此前並不認識的陌生面孔:京東商城。

  價格屠夫劉強東

  價格戰事實:

  劉強東自融了15億美金以來,在業內挑起的“價格戰”已有多次。最新的這次,就是8月13日他在微博上宣佈:京東所有大家電將在未來三年內保持零毛利,且承諾京東商城“所有大家電保證比國美、蘇寧連鎖店便宜至少10%以上”。

  打法特點:

  1.第一次以社會化媒體(微博)宣戰應戰。想當年,不管是倪潤峰還是黃光裕,打價格戰都進行了大量媒體廣告投放,而劉強東極其有效地駕馭好了免費微博,呼喝之間,就把京東重要動向、CEO的氣場直接投射到他155萬粉絲乃至更多圍觀者與消費者身上。而且,他還發出在全國招收5000名美蘇價格情報員的活動,號稱每人每月不低於3000元收入。這5000名額最後京東能招多少完全不重要了,它能付這些情報員幾個月的錢也不重要了,關鍵是京東發起了一場“全民”價格戰、“社會化”價格戰,在這場“全民”自發傳播與參與的營銷運動中,消費者被京東與劉強東的氣場深深感染,不以為營銷之擾,反以為歡樂。這是以前的倪、黃二人在營銷上完全不可比擬的時代特點。我們還記得,1991年,倪潤峰身披促銷綵帶在成都百貨大樓親自賣彩電、笑對顧客的情景。

  2.表面上打商品價格,實際上是打對手股價。

  為了募集增發蘇寧電器股票的資金,張近東個人將自己相當部分的股權質押了出去,以換取信託與併購貸款。在這過程中,由於蘇寧電器股票價格下跌,張近東還不得不新增質押了股權。這給蘇寧在資本層面留下了虛弱環節。8月13日,在宣佈價格戰的同時,曾自稱除了降價之外從不攻擊對手的劉強東,在微博上將蘇寧股價與正在搞私有化的百思買股價相比,暗示其股價仍不夠低。

  有人在微博上分析,價格戰與這些暗示,都是進一步凸顯蘇寧線下的黯淡前景,再逼蘇寧股價繼續下行,讓張近東再次質押股權,否則就遭信託公司拋售,蘇寧到時面臨的風險,遠非價格戰這麼簡單了。

  倪潤峰與黃光裕最後被自己發起的“價格戰”打入泥潭說明,沒有哪個年代的價格戰可以長久。正如有的學院派所說:“所有價格戰都是對整個行業的傷害,因為消費者心裡的參考價格會被降低,市場總值亦會受拖累,當市場利潤得不到正常的開展時,廠商更新產品的意願也受影響,長遠來講發展亦受影響,博弈後剩下的倖存者要把市場重新導至平衡同樣需要一番努力。”

  劉強東這套價格戰的打法能打到幾時,屆時為何而失靈,劉強東會不會在失靈之前機警地放棄,只有留給時間來回答了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