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奮打工,打工妹成上海白領

[ 現代故事 ]
  從小學生、採石女到知名記者

  她幼年喪父,隨改嫁的母親背井離鄉;她只讀到小學畢業,她曾做過5年的採石女;她曾在上海打工做過餐館服務員,做過縫紉女工……在常人眼裡,這會被視為一部不折不扣的“苦難史”。可是,苦難並沒有將她壓倒,她反而勇敢地顛覆苦難、挑戰命運,最終成了全國第一個“小學生編輯、記者”--她就是青年人自學成才的典範、《知音·海外版》編輯趙美萍,她的青春勵志故事值得廣大青年人學習和借鑑……

  命運坎坷,14歲上山砸石頭

  趙美萍出生在江蘇省如皋市農村,家境貧寒。在她9歲那年,她的父親因患麻風病,在醫院醫治時,不幸被護士打錯針藥去世,當時趙美萍正讀小學三年級。父親去世後,母親一病不起,小小年紀的趙美萍就成了家裡的頂樑柱,做飯、洗衣、割豬草等家務活全都會幹。

  1981年,趙美萍的母親改嫁給了安徽蕪湖市小荊山石礦一個採石工人為妻,趙美萍和妹妹隨著媽媽來到繼父家。沒想到,這又是另一段苦難的開始。繼父家也很窮,一下子多了三口人吃飯,兩個孩子讀書,加上母親長年生病,收入不高的繼父成天和母親吵架,家庭沒有一點溫暖。

  趙美萍的學習成績非常優秀,小學畢業時,考上了蕪湖市重點中學二十五中,是全鎮數十年來唯一考上重點中學的女孩子!但因為妹妹也要上學,家裡根本負擔不起兩個孩子的學費和生活費。在到處借不到學費後,趙美萍決定不讀書了,上山砸石頭賣錢讓妹妹讀!

  輟學之後,趙美萍開始上山砸石頭,她成了當地最小的採石女,當時還不滿14歲。趙美萍砸的是“碗口石”,每噸八毛五分錢。一天最多可砸四噸左右,可掙到三塊多錢。就是那每天的兩三塊錢收入,一部分供妹妹讀書,一部分供家人買米買煤,一部分供病弱的母親治病。趙美萍因為年紀小,搶不過別人的石頭,只好每天早上四點多鐘就起床,跑到山上耙石頭。等太陽昇起來的時候,她又去搶拖拉機。如果沒有拖拉機運石頭,照樣掙不到錢。

  在艱苦的砸石生涯裡,唯一讓趙美萍感到開心的就是讀書。白天在砸石頭間隙,別人在休息,她就拿一本借來的書坐到陰涼處津津有味地讀。晚上,她就把白天從書上看到的名言警句或者富有哲理的話記在日記本上。她想的是,自己雖然不能讀書了,但是卻可以透過很多方式來自學。她認為:貧瘠的生存環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和精神也一片貧瘠。

  這段血淚交融的砸石頭時光,趙美萍堅持了5年。

  勤奮打工,打工妹成上海白領

  1989年8月,19歲的趙美萍揹著14本日記,隨著在上海寶鋼工作的老鄉踏上了打工之旅,開始了艱苦的打工旅程。這一次,她還揹負著母親生病欠下的兩三千元鉅債。趙美萍到上海後謀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個體餐館當服務員,每月80元工資。到上海之後,趙美萍越來越發現,沒有知識和一技之長,很難在日新月異的大都市立足。她決定學一門手藝,總比幫人洗碗有出息。正巧,當時附近有一家時裝公司正在招工,她毫不猶豫離開餐館,來到服裝公司,做了一名縫紉女工。但她沒想到,學一門技術並不容易。

  有一次,趙美萍不小心被飛快的縫紉機針扎到了手指,針尖斷在了指甲蓋裡,但是師傅不但沒有一句安慰,反而要她賠被滴上了血的布片。師傅的冷酷無情加上手指頭鑽心的疼,趙美萍真想大哭一場。但她沒哭,她一邊把眼淚往肚裡咽,一邊咬牙發誓:“總有一天,我要做師傅的師傅!讓師傅也聽我的指示!”

  就是懷著強烈的出人頭地的願望,趙美萍決定笨鳥先飛,從那之後,她每天早上6點多鐘就到了廠裡,晚上10點多才回出租屋,回來後還要讀一些書,還寫點詩歌和日記,每晚總要熬到12點後才休息。

  不過,天道酬勤。一年半後,因為表現優秀,趙美萍被提升為車間裡的組長。三年後,她被提升為公司裡的技術員,她終於揚眉吐氣了,當初罵她的師傅也要聽她的指示來生產,她成了300多人的時裝公司裡唯一的打工白領。那年國慶節,上海《青年報》還以《外來妹當上上海白領》為題對她做了一則焦點報道。

  1994年,趙美萍開始嘗試向期刊投稿。在遭遇無數次的退稿打擊後,終於有一天,她的一首處女作小詩《嫦娥》在《上海僑報》上發表了。這首小詩的發表,使她對未來有了更堅定的目標--寫作。

  從1994年開始,她陸續在《上海小說》、《現在家庭》、《上海故事》、《新民晚報》、《勞動報》等報刊上發表故事、小說等。1994年夏天,《上海故事》和《勞動報》聯合舉辦“打工在上海”徵文,她從報紙上看到這個訊息,決心一試。她將很快將一個打工妹的不幸經歷寫好寄給了“打工在上海”徵文組。沒想到,她的那篇小小說最後竟獲得一等獎。

  在此後的三年間,趙美萍一邊打工,一邊寫了大量的紀實故事發表在《知音》、《戀愛·婚姻·家庭》、《女報》等雜誌上。同時,趙美萍在服裝公司也每年被評為優秀員工。1996年,她還被評為寶山區“優秀外來務工青年”。為了充電,她報名參加了成人自考,讀《新聞專業》。每天下午一下班,她就換三趟公交車從公司趕往楊浦區的復旦大學聽課。直到晚上9點鐘才下課,回到住處已經11點左右了。那時每天的睡眠從來不超過5小時。就在同一年,她被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海納百川》節目請去做嘉賓主持人,每週末上午10點30分,她準時在電波中與上海幾百萬的打工族們傾心交談,探討人生,成了上海有名的“打工姐姐”。

  天道酬勤,“小學生編輯”成女作家

  1998年,是趙美萍人生大轉折的一年。那年,國內著名的期刊知音雜誌社面向全國招聘編輯、記者。看到這個訊息,趙美萍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應聘知音編輯!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她將自己發表過的所有作品影印後郵寄給了知音雜誌社。出人意料的是,幾天後,她接到知音雜誌社要求她來武漢面試的電話。趙美萍看到了希望,她毫不猶豫地買了一張機票,直飛武漢。

  那天,和趙美萍一起參加面試的不是應屆本科畢業生,就是其他新聞單位的主任記者,甚至有作家、碩士研究生等。輪到她時,她老老實實地告訴在座的評委們:“我只讀到小學畢業……”接著,她將自幼砸石養家餬口、到上海打工、自學寫作等經歷娓娓道來,最後她說:“雖然我沒有進過大學深造,但是,社會也是一所大學,我的經歷就是一筆旁人無法能及的財富。”也許就是這番充滿自信的自我介紹打動了知音雜誌社的各位老總,她的命運由此發生了改變--她被知音雜誌社錄取了。這一次命運的轉折,對趙美萍來說是一次顛覆,是她挑戰命運後獲得的巨大勝利,也是一個奇蹟。

  從一個小學生到知名雜誌的編輯,趙美萍的傳奇經歷引起了央視《半邊天》欄目的注意。該欄目隨即做了一期趙美萍的訪談節目,全國其他新聞媒體也紛紛前來採訪這個傳奇人物。趙美萍一下子成了全國打工青年的代表和榜樣。做了編輯的趙美萍並沒有一勞永逸,她依舊沿襲著笨鳥先飛的好習慣。在《知音》做編輯的9年時間裡,她的發稿量總是會在前幾名,每年至少去10個城市採訪組稿。

  最難得可貴的是,現在的趙美萍雖然脫離了苦難,但她從來沒有忘記和自己一樣出身的苦孩子。她經常以自己的綿薄之力,幫助那些學習優異但家境貧困的農村孩子。2006年6月,她透過《楚天都市報》認捐了一名江夏區的孤兒小學生,她決定供養孩子到大學畢業;2006年10月,她又參加“格桑花助學活動”,認捐了青海和西藏貧困地區的10名孩子,其中有5名小學生,5名高中生,這些學生每學期的學費便高達近萬元。趙美萍認為,這些付出都很值得。她希望她資助的這些孩子都能夠發奮圖強,好好學習,將來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

  趙美萍的人生經歷也許可以給生活在人生陰影裡的年輕人一些啟示:苦難如一塊巨石,唯有自己去顛覆它,砸碎它,才能拯救自己,拯救命運。

  《我的苦難,我的大學》經典語錄

  現在想來,一個人的一生中註定要發生一些莫名其妙的轉折的,就像好好地走在路上,會莫名其妙地摔跤一樣,有的人只是略傷皮毛,爬起來撣撣衣服上的灰塵繼續行路。而有的人卻會被摔得頭破血流,前程盡毀。對農村女孩子來說,命運的轉折就是依靠婚姻這塊跳板,跳好了,對岸柳暗花明,小日子可以過得舒心愜意。跳不好,就是浸身苦海,後果不堪設想。

  人,有時候就需要無情的鞭笞,才能激發自己的潛能。所以說,蒙受羞辱或受到打擊有時反而是好事--如果你把它作為鞭笞自己的動力的話。快馬也需要加鞭,何況人呢?

  透過這次加通宵,我也明白了一個職場規則:無論做什麼事情,首先要敬業。惟有敬業,才會被人賞識敬佩,更能顯示一個人的職業道德,也更能樹立一個人的人格和尊嚴。

  這個時候,當初我進廠時拿著我縫錯的褲片對我冷嘲熱諷的潘師傅已經退休了,他沒看到我當上組長,沒看到我在這個廠裡出人頭地。不過這已經不重要的了,我在心裡依然感激他在我一進廠時,就狠狠刺痛了我的自尊。否則,我也許沒這麼快就揚眉吐氣的。人,有時候就需要無情的鞭笞,才能激發自己的潛能。所以說,蒙受羞辱或受到打擊有時反而是好事--如果你把它作為鞭笞自己的動力的話。快馬也需要加鞭,何況人呢?

  由此我也明白一個道理:我們不行,往往不是我們真的不行,而因為別人說了我們不行。如果我們堅信自己行,就一定會行!

  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堵那些惡毒的嘴巴。也許她們心裡依然不服氣,但還是必須聽我的指揮來做。

  那時我年輕氣盛,一生氣,臉會紅到脖子,真想衝上去,給那無中生有者一個結實的耳光。但我還是忍住了。當你被狗咬了一口,難道一定要去咬狗一口嗎?

  她瞪著漂亮的大眼睛一遍遍問我:"真的嗎?你真的吃過那麼多苦嗎?你有沒有痛恨過命運的不公?"我說:"痛恨有什麼用?比如你跌進一個坑,當你身邊沒有一雙拉你爬上來的手時,你只能自己想辦法爬出那個坑,否則只有死路一條。對我來說,經歷是一筆財富,它磨練了我的生存意志。"

  愛迪生曾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這話用在我身上,竟也那麼合適。

  他話鋒一轉,看著我的眼睛說,"米卡,我還要給你幾個忠告:第一,你以後與人面對面說話時,無論對方是什麼身份,無論是對方在講話還是你在講話,你都要勇敢地直視對方的眼睛。眼神遊移不定的人,往往會給人留下心術不正和不自信的印象。第二,在說話時,語速要平緩,聲音要柔和,不要急燥,也不要吞吞吐吐,適可而止,不要沒話找話。第三,與人握手要用力,讓人感到你很熱情……"

  至此我相信,生活永遠是精彩的。所有精彩的故事都深藏在民間,在普通老百姓的身上。這種認識,為我後來的記者、編輯職業有很大的幫助。

  現在的我當然不會如從前那麼虛榮和自卑了,我會坦然而大膽地告訴別人:我只有小學畢業,做過採石女,端過盤子,做過縫紉女工……因為我明白了:人之所以活得沉重,是因為自己把心壓在心上;之所以活得自卑,是因為總是在光明中注視過去的陰影。

  我始終相信,世界很大,而我很渺小。

  在的我當然不會如從前那麼虛榮和自卑了,我會坦然而大膽地告訴別人:我只有小學畢業,做過採石女,端過盤子,做過縫紉女工……因為我明白了:人之所以活得沉重,是因為自己把心壓在心上;之所以活得自卑,是因為總是在光明中注視過去的陰影。

  機遇,只為準備著的人而準備著。機遇,時刻在人生的拐角處張望著,等待著一雙發現它的眼睛。

  不會說話的洪澤內秀而靦腆,聰慧而善良。和她在一起,你會感到寬容與博愛,寧靜與祥和,謙恭與上進。她永遠不會抱怨人生的不美好,永遠不會指責他人的不對,永遠不會做對不起別人的事情。

  第一次面對鏡頭,我緊張得說不出話,臉漲得通紅,說話詞不達意,結結巴巴,沙碧紅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喊停,一次又一次讓我放鬆點,自然點,不要緊張。我想放鬆,但是灼熱的燈光燒烤著我。我不得不頻頻喝水,使自己放鬆,但喝水時拿杯子的動作又是那麼生硬做作……唉,天生不是做演員的料。我不由想起一句話:生活本沒有導演,但我們每個人都像演員,為了合乎劇情而認真地表演著

  有些話,是值得銘記一生的。有些人,是值得敬重一生的。無論我走到哪裡,我永遠銘記與敬重著那些指點過我人生迷津的人!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人都樂意指點別人的缺陷,修復別人的自信的。惟有那些值得別人指點的人,才能獲得如此幸運。

  有些友誼,像陳年老酒,越存越香。當然,這樣香醇的友誼,也只存在在具有香醇品質的人之間。

  對沈剛,我始終覺得愧疚,他那麼賞識我,把我從服苦役般的服裝廠勸解出來,可我在他的公司只工作了短短的一年多,就轉身離開,覺得自己像個忘恩負義的"白眼狼"。但是,沈剛與我的友誼並沒因我的離開而中斷或淡化,至今,我們仍然是好朋友。他一再地要求我回上海,他可以讓我負責一個部門。他對我的能力,一直深信不疑。

  那一刻,我幾乎聽到花開的聲音!

  這讓我想起劉德華的一首歌《我和我追逐的夢》,其中有幾句歌詞特別打動我--漂流已久/在每個港口只能稍作停留/喜怒和歡樂都不能由我……

  深夜無眠。我咬牙對自己說:你一定要挺住!你沒有退路!你自己的腦袋只有靠自己的肩膀扛!這個世界上,只有自己才能挽救自己!

  萬事開頭難,開頭真難

  至今還記得,那位可以做我媽媽的嚴老師,在電話裡不厭其煩地告訴我一個個作者的電話,聯絡地址等等,還親自幫我一個個打電話跟作者先通了氣。雖然嚴欣久老師也沒給我寫過稿子,但她的熱情幫助我至今難忘。有些人,雖然只有泛泛之交,但他/她也許會讓你銘記一輩子。這就是人格的魅力!

  有些人,你給他臉,他不要臉,那就給他耳光吧!

  其中,有封信是位武漢留學生寫給我的,他說看到在自己的家鄉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十分興奮,他把信寫給了他的父母,然後又讓父母給我轉寄了過來。這位留美學生在信中說:"雖然我是個留學生,比你的文憑高了許多倍,但我還是覺得不如你,你在逆境中拼搏向上的精神是我所沒有的,你的吃苦耐勞、積極樂觀的精神是我沒有的。我很難想象,如果我出身在你那樣的家庭,那樣的身世,我會怎樣度過一生……"

  小喇嘛窗臺上的鮮花,和他小小的溫馨臥室,無不讓我感動--無論在怎樣簡陋貧瘠的環境裡,只要有一顆敬畏生命、追求美好生活的心,他的生活就會充滿馨香。

  2002年,我被評為第三屆武漢市傑出外來務工青年。被獎勵了一個武漢市戶口。我的農村戶口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調進了武漢市,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城裡人。父母家人自然是由衷高興的,但我卻沒什麼太大的驚喜,似乎這一切早就命中註定,遲早會來的。因為我自始至終堅信:我生活中的挫折與苦難都能好轉,我遲早能擺脫生活的困境,能夠破苦為樂

  我相信,那段不堪回首的砸石經歷已經成了我生命中的烙印,它時刻提醒著我:不要懈怠,不要停止,不要在寧靜而富足的現實生活面前停滯不前,也不要被巨大的工作壓力和生活煩惱所擊垮。那麼苦難和艱辛的人生我都在少年時便經歷過了,還有什麼能夠摧毀我呢?

補充糾錯
上一篇: 捨身救大熊
下一篇: 千金難買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