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井仔烏魚

[ 現代故事 ]

民國時期,有一日鄉民們清晨早起,見鎮邊小山上平日空置的“蠻子洞”中有人影晃動,晚些時候裡面出來一位白麵先生,來到街上溜達。這位先生看起來不像乞兒、流民,藍布長褂破舊卻整潔,反而頗有風度。

這川中鄉鎮天高皇帝遠,鎮上少有外來戶,大家都頗為好奇。下午時分,聞訊而來的阮鎮長便去探問究竟。那先生自稱姓李名大章,說是躲避兵禍來到貴寶地,會識文斷字,可以教鎮裡稚子學些文章,不收學費,只求管飯食即可。阮鎮長聽後請這位李先生先到鎮裡,寫些春聯對子,見其書法遒勁有力,學識淵博,便請先生到鎮裡學堂開課講學。

小鎮上有一戶人家姓羅,大兒子羅娃子天生聰慧,摸魚抓蝦無所不能,據說他在河邊走一圈,回來往往收穫滿滿,魚蝦滿筐。羅娃子見李先生開課,每日更是早早來到學堂,是李先生最喜歡的娃子。李先生不收學費,只求飯食,家家戶戶便輪流供應,鄉民淳樸,都爭著拿家中好物來做成精美菜餚,各個主婦大顯身手,不是雞牲鵝鴨,就是果蔬豆花。適逢節日更是做了鎮裡九大碗來招待。李先生見各家盛情款待,常常制止,再三要求只要些平常飯食即可。

那年春日,等幾天就輪到羅娃子家給先生管飯了。羅娃子在學堂裡就開始琢磨,下學之後便一溜小跑回到家中,求娘一定要做出美味佳餚。羅嫂子一聽心下有些著急,這年前趕上男人在田頭腳受了傷,沒有收入,三天兩頭讓羅娃子去弄來大個烏魚,在家中熬煮烏魚湯補體,要說這雞鴨魚肉,實在是難以購置呀。可這羅嫂子是位巧婦,她讓羅娃子放心,一定給先生做出好菜飯來。接下來幾天,羅嫂子思來想去,看著櫃子裡一把做工精巧的黃銅鑰匙,心中有了主意。

她先叫羅娃子去找平時大家棄之不用的小個頭烏魚,條條只要半斤以下,養在清水石缸中兩三日,吐盡沙石泥土。到了給李先生煮飯食那日,她一早就到菜市選市場上最新鮮的青紅辣椒、嫩姜,又託孃家人從附近九臺山送來清香濃郁、麻味綿長的花椒。回到家中,摸出黃銅鑰匙,將院邊一間小屋門上的銅鎖開啟,這小門一開一股鹹鮮香味撲鼻而來,只見那9尺見方的小屋中儲存著半屋子泡菜罈子。

原來這王井鎮有個習俗,講究的人家,在女兒出嫁前就泡好十幾罈子泡菜,泡有胡蘿蔔、嫩姜、蒜薹、朝天椒……各類蔬菜應有盡有,炒菜佐餐都是上好的佳品,這些泡菜被稱為“女兒菜”。女孩兒出嫁那日,這“女兒菜”便由家中兄弟,和那被子、傢什一同作為陪嫁送到婆家,意味著主婦賢惠能幹、日子紅火。這王井的婦女就藉著孃家的老壇,按時令且吃且泡,個個都會醃一手好鹹菜。據說就是同樣的配料下去,各人做出的風味都大有不同,若是旁人的手粘了自家的泡菜,那味道也是要變的,羅嫂子能幹,時時打理,平日裡上了小鎖,不要旁人去碰,她家的泡菜味道更是鹹酸可口、酸爽脆嫩,咬上一口回味綿長,爽口爽心。

羅嫂子從老壇中取出上好的泡椒、泡姜、泡酸菜,從院子裡過的時候,這鹹菜的香味,把隔壁嫂子逗引得過來探望,問道:“羅嫂子做啥好吃的,好香呀!”羅嫂子笑而不答,手腳麻利地在魚缸中挑選烏魚,她不要那個子大的,只選那半斤以下最為肥美的來烹製這道菜餚,這些精良的配料和著這肥美細滑的小烏魚,在羅嫂子的鍋中,彷彿舞蹈,好似奏樂。太陽西下之時,回家的羅娃子聞到一陣撲鼻香味,一顆懸著的心這才放了下來。

李先生接過羅娃子送來的飯菜,不由得食指大動,吃得津津有味,連連稱好,縱然額頭上辣出一層虛汗,卻停不住手中的筷子,直到風捲殘雲,連佐料也一併吃得乾乾淨淨。他閉目回味,對羅娃子說:“娃子,你娘好廚藝!這小烏魚個小鮮嫩,十分可口,如以蛋清醃製,更添嫩滑爽口,肉質彈香的風味,我看這道菜都用小烏魚製成,就叫仔烏魚最好。”

李先生得知這烏魚當時在鎮裡價格實惠,易於捕撈,於是更是時時點名要這菜來吃。鎮裡主婦們紛紛叫娃娃去向羅娃子打聽做法,羅嫂子是熱心人,每每都細心教授,主婦們也按照各自口味,有的加入藠頭,有的加入魚香,風味各有千秋,這鎮裡各家各戶經常飄出仔烏魚的香味。

後來,李先生慢慢地熟悉了鎮裡的大多數人家,便教大家斷文識字。李先生告訴婦女要放開小腳,自己解放自己;李先生在春聯和對子上寫一些進步文字。在學堂裡,他開始教孩子一些據說在東北流行的歌謠,於是滿街都有孩童在唱著:月兒彎彎,松花山上,我們都是兒童團,站崗放哨,又當偵探,盤查行人,捉漢奸……

有一日,李先生和鎮長一起在屋裡關著門談了好久好久,之後他便離開了小鎮。新中國成立之後,鄉民們才傳言說李大章先生是一名地下黨員,不過這名字怕也是化名。

李先生將自己隱沒於歷史與美好的記憶佳話卻流傳了下來。在20世紀80年代,羅家娃子的後人羅清伯經過考證、整理,終於在王井鎮正式推出了這道菜。

羅清伯的家常烏魚一炮打響,引得富順縣、自貢市區甚至宜賓市的食客都不辭辛勞驅車前往,後來才取名“王井羅絡二胡仔烏魚”,名字長了點兒,大家習慣叫成“王井仔烏魚”,成為20世紀末自貢鹽幫菜的創新菜。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婆媳
下一篇: 柔軟的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