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電影《鐵道游擊隊》生動再現了山東棗莊軍民以鐵路為戰場,抗擊日寇的傳奇。該片拍攝於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國內有大量收繳的日製武器,因此片中道具十分貼近史實。當然,白玉有瑕,該片最關鍵的道具──日軍護路隊所用的裝甲列車是拿貨車改造的,而非制式裝甲列車。那麼,真實歷史中,日軍裝甲列車是啥樣子?中國軍民又是如何對付它們的呢?
難啃的骨頭
早在1931年侵佔中國東北後,日本關東軍就組建了裝甲列車部隊,鎮壓抗日武裝。1937年全面侵華後,日軍大舉擴建鐵道聯隊,負責戰時鐵路修護和周邊治安。到1945年投降前,日軍組建了20支鐵道聯隊,基本用在中國戰場。實際上,《鐵道游擊隊》所提到的日本兵都來自鐵道聯隊。
鐵道聯隊最重要的裝備是裝甲列車,真實歷史上,日軍投入關內戰場的有輕裝甲列車和重灌甲列車兩種。前者誕生於1938年,原因是日本華北方面軍把之前借用的關東軍裝甲列車歸還後,為保護佔領區鐵路而自行研製,最初叫臨時裝甲列車,其後改稱輕裝甲列車。標準的輕裝甲列車有9節,從前到後依次為警戒車(甲)、步兵車(甲)、指揮車、炮車、機車、煤水車、餐車、步兵車(乙)和警戒車(乙)。至於後者,正式名稱叫九四式重灌甲列車,其炮車得到加強,有兩座旋轉炮塔,威力更強。除了炮車,日本裝甲列車還有多挺機槍。列車的車頭、車廂都包裹著6——10毫米厚的裝甲,對缺少重武器的中國軍民來說,是難啃的骨頭了。更棘手的是,日本每列裝甲列車都搭載有50人左右的隨車步兵,遇襲後迅速下車掃蕩。
抗戰中,日軍鐵道聯隊滿編600人,一般配屬三列左右裝甲列車,除了車載火炮外,還配有步兵炮、野炮、山炮和多挺機槍。裝甲列車還可根據需要搭載更多的步兵,截擊過路的我軍大部隊。這也可以理解為什麼當年八路軍過鐵路時十分慎重,每次部隊過鐵路,都可能是不小的戰鬥。
神秘的“廣軌車”
藝術家袁闊成錄製的經典評書《秘密車站》中,提到一種鬼子的秘密列車,它有槍有炮,最特別的是即便鐵軌被游擊隊毀掉,它也能開到公路上,繼續糾纏游擊隊。那麼,日軍是真有這種武器嗎?答案是有的,這就是日軍鐵道聯隊的九一式廣軌牽引車。
從名字就能看出,這是一種鐵道牽引機車,用於短距離輕型貨車牽引和戰時鐵路快速修復。它以六輪貨車為底盤,加大發動機功率,在車頭、車尾加裝可調節高度的鐵路牽引掛鉤。像評書裡說的,它的車輪比火車車輪寬,加裝實心輪胎後,就能開上公路。像九一式的車體兩側共掛著六條實心輪胎,只要15分鐘,就能從鐵路行駛狀態轉入公路行駛狀態。嚴格來說,九一式更類似一種工兵工程車輛,不適合作戰,但它全身有裝甲保護,車頂配一挺機槍,日軍一遇到鐵路被破壞,就出動它來應付。當行至被毀路段時,九一式就駛下鐵軌,換成公路行駛模式,以裝甲車實施伴隨警戒,保護工兵修復鐵軌。
鬥爭的竅門
面對武裝到牙齒的日軍鐵道聯隊,火力兵力都處劣勢的中國軍民沒有消極避戰,而是想方設法打擊敵人。
讓火車脫軌最簡單。最初,我軍趁夜扒掉一段鐵軌,然後埋伏在鐵路附近,等著日軍火車出軌後再出擊。可是,日軍火車常在斷軌處附近緊急停車,然後押車的日軍下車搜尋,我軍難以得手。後經火車司機介紹,才知道日軍沒有空中威脅,因此他們的火車夜裡都開大燈行駛,鐵軌在燈光照射下是亮亮的兩條,一旦被搬掉鐵軌,前面就會出現一段黑色,司機自然能提前停車。
在鐵路工人的幫助下,我軍學會了新的鬥爭方式。他們用鐵路修理器械在鐵軌連線處“做文章”,讓兩條鐵軌之間出現錯開空當。這樣一來,無論遠近,鬼子的司機都看不出來,一開到這裡就會脫軌。對此,日軍非常頭疼,於是對鐵路器械嚴加管理。鐵路工人又想出新主意,把鐵軌接頭處枕木下路基的石子扒掉,造成一個大坑,火車透過這裡時,直接就陷進去。這種戰術速度快,難度低,就算被日軍提前察覺,火車及時停下,也得修理半天才能恢復通車,交通運輸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屢受打擊的日軍逼迫鐵路兩側的村莊出人組織護路隊,每晚,在鐵路兩側點篝火,打更,電影《平原游擊隊》開頭就是反映這一點。可實際上,就像電影裡反映的,這些護路隊裡面有不少抗日積極分子,他們為我軍過路站崗放哨,根本不為敵人效勞。
“打屁股行動”
後來,日本軍列在出站前,都派出鐵道車進行偵察,防止鐵路被我軍破壞。這些鐵道車有裝甲,配有一兩挺機槍,可以驅離鐵路附近的游擊隊。隨著我軍實力的提升,孤零零的鐵道車也不保險了,日本不得不派出裝甲列車進行巡邏。
仗著火力猛、兵力多,日本裝甲列車非常囂張。最初,日本裝甲列車上根本就不設廁所,日本士兵就站在車門口,扒著車門對車外撒尿拉屎,屎尿濺到路邊中國人身上,他們還哈哈大笑。面對趾高氣揚的鬼子裝甲列車,淪陷區的老百姓敢怒不敢言。
面對囂張的敵人,游擊隊專門組織神槍手,展開“打屁股行動”。據日軍記錄,真有不少日本兵在撅著屁股拉屎時被一槍打中屁股。日軍不得不在裝甲列車的每節車廂裡都加裝廁所,不敢再開車門亂方便了。
與普通貨車車頭放在前面不同,日軍裝甲列車一般都把蒸汽機車設在中間,地雷往往只能炸到列車最前方,也就是由平板車加裝鐵皮殼子改造而成的警戒車。這些警戒車裡只有三四個人,最多配一挺輕機槍,就算被炸,日軍也損失輕微。幾次較量後,游擊隊透過增加導火索長度,漸漸能準確控制起爆時間,爆炸點往往都在人員最多的步兵車下,這就給日本裝甲列車造成了很大的殺傷力。
經過多年的鬥爭,到了抗日戰爭後期,日軍軍用物資已經很難透過鐵路進行快速運輸,各處之間聯絡非常困難。到了1944年左右,中國戰場上的“鐵道之戰”,基本由敵後抗日軍民掌握主動權,日軍連幾條鐵路幹線都難以維持,其戰敗只是時間問題。1945年日軍投降後,其裝甲列車多被國民黨軍收編,並投入內戰中。1947年解放石家莊戰役中,國民黨軍在環城鐵路上就部署了一列裝甲列車,作為外圍防線的主要兵力,但在加強了炮兵的解放軍面前,裝甲列車很快就被摧毀,毫無作用,這是日本裝甲列車在中國大地上的最後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