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青是順河街西頭一家木刻版畫社的名字,一間不大的店鋪與後面的小院相通,前面營業,後面住人。這也是當時比較常見的商鋪格局。店鋪裡擺放著一個寬大的木案,幾乎佔了整個店鋪的一半,上面堆放著雕刻、印刷用的工具,看似有些雜亂無章,實際上充分利用了空間,為的就是工作起來便於拿放。店鋪的四面牆上都掛著畫社自己印刷的畫,都是木板雕刻套色印刷的門神、鍾馗、灶王爺、觀音、佛像等,偶爾有幾張風景畫,卻都沒有顏色,放在花花綠綠的神像當中很不顯眼。
這家畫社的店主人姓賴,順河街上的人都喊他賴老闆,名字反而被人遺忘了。賴老闆五十多歲,山西人,矮矮胖胖的,總是笑眯眯一團和氣的樣子。他妻子已經過世,家中只有一個十七八歲的兒子,兒子和他一樣沉默寡言,只知道埋頭幹活。平時賴老闆選木板,畫圖樣,刻板,印刷,兒子就在旁邊打下手,幹些粗笨的活計。
版畫是個偏僻的冷門行業,幹家少,買家更少,有時候一個縣都未必有一家版畫社。賴老闆之所以能在順河街紮下根,靠的不是過年時賣幾張門神、灶王爺啥的,他有自己的銷售渠道,具體地說,他的年畫、佛像在南京、上海那些大城市很有市場。
賴老闆有絕活,印刷的佛像和別家的不同,據說畫像白天看一個顏色,晚上看又一個顏色,而且在黑暗中還閃閃發光。
就是憑著這一手絕技,賴老闆少了很多競爭對手,日子過得十分滋潤。眼紅的同行經過反覆打聽,就連旁敲側擊、派人臥底等手段都使用了,才知道賴老闆的版畫比他們多了一道工序,那就是畫晾乾後再用清水配上祖傳的秘方刷一遍,賴老闆說這叫“醒畫”,跟做發麵饅頭醒面一樣的道理。這道工序同行也都使用了,也嘗試著往水裡新增了東西,終歸效果不理想。實驗了好多次,實在想不出賴老闆在清水裡新增了啥,只得作罷。
秘方只掌握在賴老闆一個人手裡,連兒子都不告訴。有一次兒子好奇,就問他到底往清水裡新增了啥,惹得他罕見的發起火來,瞪著眼訓斥兒子:“好好幹你的活,到我死的時候自然會告訴你。”
別的版畫社因為沒有秘方,自然競爭不過楊柳青,不幾年,就紛紛倒閉關門了。這讓賴老闆的生意愈加好。後來,不但買下了順河街中心的一棟鋪子擴大經營,還在附近買了上千畝地,成了順河街上有名的財主。
天有不測風雲,賴老闆是在自己60歲的壽宴上病倒的,那天他一高興多喝了幾杯酒,喝完後便氣短胸悶,再也下不了床。彌留之際,他把兒子叫來,虛弱地問:“咱家的手藝都學到手了嗎?”
兒子孝順地點了點頭,滿臉悲切:“爹,凡是你教給我的,我都學會了。”
“那就好,這樣我就可以放心地找你娘去了。”賴老闆愛憐地看了兒子一眼,心中似有萬分不捨。
“可是。”兒子欲言又止。
“可是什麼?”賴老闆問。
“您那最後一道工序,到底是啥配方啊?至今我還不知道。”兒子問。
“什麼配方?”賴老闆不解,問兒子。
“就是往清水裡加的東西,醒畫用的。”兒子提醒。
“哦,”賴老闆恍然大悟,示意兒子靠近些,小聲地說:“其實那都是騙人的。就連畫晾乾後用清水洗一遍也是多餘,是我故意這麼做的。”說完他得意地笑起來,竟一口氣沒有上來,溘然長逝了。留下床邊目瞪口呆的兒子,一時間忘記了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