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小點從縣交通局下派到江心村擔任第一書記,一上任就遇到一個棘手難題,缺一座橋。
江心村地理位置特殊,背山面水,要和外面打交道,要麼爬山繞行,要麼坐船過河,爬山費時費力,過河也不容易。修一座橋連通外面的世界,是所有江心村人的夢想,伍小點的到來,讓江心村人又升起了希望。
伍小點知道修一座橋,關鍵在縣交通局必須立項,所以他帶著全村人的希望,找到孃家單位的領導請求支援。領導也不迴避,說江心村要建橋議了不是一年兩年,是幾屆政府頭痛的事。由於水深浪急,技術難度大,建橋成本也高,加上有限的資金要用在方方面面,所以這麼多年都是有心無力。
從領導辦公室出來,伍小點覺得自己很失敗,一個孃家單位下派的幹部要幹件事都這麼艱難,換一個人可想而知。
週末,伍小點回到縣城父母家中吃飯。伍小點很沉悶,面對桌上的美味菜餚也提不起興致。見父母都露出詫異關切的眼神,伍小點就把心事說了。末了伍小點有些打退堂鼓說:“江心村是個美麗的地方,但缺一座橋,就像一個完整的人缺了一條腿,讓人生出許多遺憾。我被派去當第一書記,卻無力解決這個遺憾,感覺自己特別沒用。”
父親認真聽完,站起身走回屋,從書櫃裡抽出一本封面翻舊的書,返身走回去遞給了伍小點。伍小點接過一看,就看到兩個熟悉的大字:紅巖。
伍小點不太明白父親的用意。其實這本《紅巖》,是爺爺傳給父親,父親當年又傳給他的。小時候他翻看過無數遍,裡面有很多英雄人物刻進了心底:立場堅定的許雲峰、視死如歸的成崗、聰明機敏的小蘿蔔頭、出身豪門卻投身革命的劉思揚,等等,其中堅貞不屈的江姐在他心中形象特別高大。可是此刻,《紅巖》和修橋有什麼關係呢?
父親似乎看透了伍小點的心思,他說:“先不說這本書,先說你爺爺吧。你爺爺當年是軍人為修路捐錢捐物,甚至將自己的壽材都捐出來當枕木……作為一名部隊培養的黨員,他堅決要求繼續為築路大軍站崗放哨,多一個人出力,成渝鐵路就會早一天建成。”
伍小點沉浸在父親的講述中,他腦子裡也像過電影一樣一下想到了母親講過的一段往事。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一個雨夜,伍小點因為早產差點夭折,在他被送進新生兒病房搶救的同時,父親卻來和急需照顧的母子二人辭別,原來驟漲的洪水沖毀了防洪堤壩,縣上要組織搶險隊封堵,身為黨員的父親第一個報了名。也就是那次搶險,父親跳進洶湧的洪水中被亂石劃破了大腿,傷口很深,因為感染差點截肢。但事後父親卻輕描淡寫,他指著傷口安慰母親:“和平年代流血比起戰爭年代犧牲,根本不是一回事。一點小傷,用不著大驚小怪!”後來父親告訴伍小點,上戶口時他信口為兒子取名“小點”,多多少少有點藐視困難戰勝困難的意思。
這時父親說:“當年你爺爺送我《紅巖》這本書,他讓我思考一個問題,是什麼力量在支撐著像江雪琴、許雲峰這樣的大批共產黨員在敵人的威逼利誘和酷刑屠刀下毫無畏懼寧死不屈?後來我反覆看反覆想,又看著你爺爺膝蓋上的傷疤,終於想明白了,其實就是一種忠誠和信仰,是一個共產黨人不變的初心,是革命先烈堅持真理、改造社會的人生追求,是先輩們為國家、為人民流血犧牲忘我赴死的堅定信念,那就是紅巖精神啊!”
伍小點似乎讀懂了父親,他點點頭說:“爸,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共產黨人死都不怕,還怕什麼困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