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傳至寶

[ 現代故事 ]

住在幹窯鎮上的沈新志最近遇上了件揪心事,父親臨終前,叮囑沈新志一定要看好中堂茶几上的半塊京磚,那可是沈家的傳家寶。當年無奈之下他偷偷賣掉了半塊,他懇求新志想辦法把那半塊找回來,不然他沒臉去見祖宗。

新志萬萬沒想到,半塊磚讓父親像個罪人一樣,臨終還放不下。為了弄清磚的來頭,他特地託人請來經營古董生意的林老闆。林老闆來到沈家中堂茶几邊,對著墊在香爐下的半塊磚看了又看,用手輕輕去擦磚上的塵土,隨後說道:“呦,還真是個老物件,好東西啊!”

“老物件我知道,半塊破磚還算是好東西?我看它跟我們腳下的這些方磚,也沒什麼兩樣啊?”新志有些不解。

“這可不能相提並論,你看邊款,這可是皇家御用,也不知這上面的字是真是假,能否讓我取下來看看?”

“行,我請您來就是想要鑑定一下,看有沒有辦法把它復原,也好圓了父親的遺願。”

聽新志這麼一說,林老闆把香爐移到邊上,雙手捧起那半塊磚,“走,我們到院子裡去看。”

藉著陽光,林老闆用放大鏡細細看了起來,看完用篤定的語氣說道,“乾隆三年……我來算算,差不多有三百年了,實足是塊老京磚啊!只可惜缺了半塊。”

“是啊,我父親讓我把那半塊找回來。”新志說道。

“我看啊,這磚斷裂處太平整了,中間還有條凹槽,說不定在製作時有意做了雌雄兩爿,要真是那樣的話,倒真是件奇寶了。”

“經您這麼一說,我倒是想起一件事來。小時候,爺爺常給我講祖上制京磚的故事,還真講過這事,我還以為是爺爺編的故事呢。”

幹窯出京磚,史料中有記載,從明朝開始,幹窯就專門為皇宮燒製京磚。幹窯京磚是慢工出細活,一塊四十來公分見方的磚,要經選土、練泥、澄漿、製坯、陰乾、燒製等幾十道工序才能加工製成。幹窯京磚細膩光滑、堅實亮麗,叩之鏗然有聲,千年不毀、萬年不碎,是精品中的精品。

以前,沈家所在的江涇村就以燒窯制磚為營生,勉強度日,自打為皇宮燒製京磚後,村上人家的日子才變得滋潤起來。

做了一輩子京磚的沈家祖太爺,打小看著大人們燒製京磚,心裡就有了一個想法:想要一塊屬於自己的京磚。然而,作為皇家用品,特別是打上邊款的京磚,決不允許私藏和轉賣,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朝廷還委派專職知事,全程督造。

長大成人後,祖太爺也成了一名制磚高手,看著自己親手製成的精品一塊塊被運走,想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京磚的願望越發強烈。

好幾次祖太爺想趁著知事不注意,偷偷地用次品磚去替換剛出窯的磚,然而知事也不是吃素的,從開啟窯門的那一刻起,他與手下一班人是寸步不離,反覆核對京磚上的印章,清點數量,確保萬無一失。

也難怪,一個官窯一年也燒不了幾窯,作為一名專職監督的官員,這點事情都做不好,還怎麼向朝廷交代。

知道偷樑換柱的辦法行不通,祖太爺只得另想辦法。有一天,他到鄰居木匠家串門,看到木匠在裝凳腳,立馬茅塞頓開,腦海中生出個大膽的想法,既然整塊京磚沒辦法偷出來,何不化整為零呢。

有了這個點子後,祖太爺反覆試驗,使出全部本領,精心製作了那塊所謂的“殘次磚”,也就是沈家現在用來墊香爐的京磚。

看似半塊殘磚,卻是祖太爺傾全力精心製作而成的。在成坯時,巧妙地加入了木匠的工藝,用快刀把整塊京磚一切為二,中間斷面處做上了凹凸型榫頭,只要合在一起,自成一塊完整的京磚坯子。

合在一起燒製肯定行不通,祖太爺又切開了一塊泥坯,分別與兩個半塊配了對,還有意在新配上去的兩個半塊內部做了手腳,用泥漿把細縫糊上,從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來是合成的,但他心裡明白,一旦燒製,那半邊必定裂開變成殘次品。

成品管得嚴,殘次品管理自然也不松。京磚燒製出窯後,知事在驗收好正品後,會對殘次品進行處理,要求工匠當著他的面,用榔頭把全部的殘次品砸碎,然後再運到泥潭去銷燬。

知道在這批殘次品裡有自己巧制的京磚,在砸的過程中,祖太爺特地留了個心眼。他一眼看到那兩塊裂了半邊的殘次磚時,手下立馬留了情,看似高高舉起的榔頭,實則下手留了勁,只把破裂的那半邊給砸碎了,隨即用榔頭把半塊磚和著碎磚,一併推到了泥潭裡。

補充糾錯
上一篇: 拉煤
下一篇: 還你的彈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