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旗鎮因為曾經住過正白旗的一位王爺而得名。清代的時候,這裡住的幾乎都是滿人,民國以後闖關東擱這兒落腳的外鄉人逐漸多了起來,山東的河南的河北的……哪兒的都有。滿人心胸開闊性格豪爽,再加上這裡山清水秀風景宜人,所以這些移民很快就在這兒落地生根,再也不想走了。
黃三老家是山東萊州的,來這之前是幹啥的誰也不知道,可到白旗鎮以後卻行上醫了。這裡管醫生叫先生,但大家還是叫他黃三,唯有高先生例外。不管在街上有人的地方還是單獨遇上了,高先生總是叫黃三“黃先生”。這讓黃三很感動,可他從來也沒當面謝過高先生。
白旗鎮算上黃三有五位先生,大家公認高先生醫道好,求診的患者也最多。而黃三初來乍到又是外科,平時沒啥病人,高先生便暗地裡把一些外科病人介紹給黃三。其實,高先生的外科和內科一樣好,啥病都能治,他只是不忍心看著黃三被冷落。對此黃三自然心知肚明,可也只是在兩人遇上的時候對高先生點點頭,從不說一個謝字。
那年也合該黃三倒黴,不知從哪兒冒出來一個外鄉人,脊背上長了一個黃褐色的癤子,黃三用藥後癤子鼓出頭了,可脊背上又生出一個癤子,而且無論是形狀還是顏色都和前一個癤子一模一樣。黃三趕緊接著用藥,可病人疼得死去活來的,這個癤子卻怎麼也不下去了。
黃三正心煩意亂地守著藥鍋煎藥,高先生來了,他看著黃三微微一笑說,剛好路過,想跟你討盞茶喝。其實黃三是想跟高先生請教的,他把茶碗遞給高先生,剛要開口,高先生看著咕嘟咕嘟冒泡的藥鍋一擺手,喝了一口茶轉身走了。他根本沒給黃三開口的機會。說來也怪,高先生來過以後,這個外鄉人吃完那副藥沒幾天,癤子就出頭好了。黃三知道高先生肯定是往藥鍋裡放東西了,但放了什麼呢?既然人家不說,黃三也就不問。
兩人再遇上的時候,黃三根本不提這事兒,高先生也不提。兩人只是點頭微笑,好像相交幾十年的老朋友一樣,所有的事情都擱在心裡意會而不言傳。
另外幾位郎中都知道高先生明裡暗裡沒少幫黃三,說黃三這人不仗義,連個謝字都沒有。高先生只是微笑,什麼也不說。
幾年的時間很快過去了,黃三已經完全融入了白旗鎮。可他的病人仍然寥寥無幾,大家依然叫他黃三。這時候鎮子南端的雙龍山上土匪越來越猖獗,經常到鎮上來搶掠燒殺,鄧軍就是在這個時候帶著隊伍開進白旗鎮的。仗著是東北王張作霖的嫡系,又和大帥拜過把子,這個鄧軍為人跋扈不講道理,白旗鎮的人都很怕他。
鄧軍只帶來一個團的兵力,也就千把人,但武器很精良,有迫擊炮和輕機槍,還有騎兵營。按理說土匪是最怕軍隊的,可雙龍山的土匪不怕。他們在雙龍山盤踞久了,又熟悉地理環境,所以鄧軍帶著人幾次攻打山頭,都無功而返。這令鄧軍越來越暴躁,可偏偏這時他的三姨太病了,他把心思都花在三姨太身上,也沒心思剿匪了。
鄧軍最先請的是高先生,他剛開始對高先生挺客氣。可等高先生給這位三姨太服了幾劑藥以後,鄧軍一看沒啥效果,立馬急眼了,當時就把高先生綁了塞到黑屋子裡關起來。其他三位先生就沒高先生這樣的運氣了,他們是被士兵強行用槍逼著帶到軍營的。連高先生都回天無力,這幾位自然也束手無策。
要說這位三姨太的病也夠怪,臉黃得像九月初開的菊花瓣,特別鮮豔,還散發著一股難聞的怪味兒。三位先生面面相覷,誰也不敢開藥。鄧軍把手槍拍在桌子上,說,他媽的,你們要是治不好她的病,我就讓你們給她陪葬!結果,幾位先生連藥也沒敢開,就讓鄧軍關到黑屋子裡和高先生作伴去了。
鄧軍本來沒請黃三,他是外科,又沒名兒,這些鄧軍早就有了大概的瞭解。照理說黃三是完全可以躲過這一劫的,可黃三偏偏自己找死,他對鄧軍說,他有祖傳秘方專治這病。鄧軍被黃三的淡定唬住了,隨即在黃三的請求下,把高先生和另外幾位先生都放了。
黃三根本治不了這病,三姨太喝完黃三開的藥沒多大一會兒便蹬腿了。鄧軍的槍口一下子對準黃三就要扣動扳機,黃三微微一笑,閉上眼睛。
鄧軍說,媽個巴子,你還真不怕死!
黃三說,人命如風,刮來刮去,就那麼回事,開槍吧!
鄧軍上下審視著黃三,緊皺的眉頭忽然鬆開了。他後退一步,手腕輕輕向上一挑,只見槍口躥出一股藍煙,接著黃三的帽子似蝴蝶般落在地上。
鄧軍很欣賞黃三的膽識,便留了黃三一命。從此,黃三成了鄧軍的隨身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