篾編

[ 現代故事 ]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同榮根比,我總覺得自己太失敗了。

榮根是我的發小,我倆玩得好,經常一起上山拔野竹筍子。初中畢業後,榮根和我都回村種田。一年後,榮根拜本鄉一位老篾匠為師,很快便成為學徒中的佼佼者。而我什麼手藝也沒學,覺得種田更踏實。

後來,榮根不甘在鄉村四處做活,便帶著妻子來到汝城,開了家篾編店。從此,我便很少見到榮根了,心裡有種被人拋棄的失落感。

也不記得失落多少年了,反正我慢慢習慣了平庸。可有一天,榮根打來電話:“木根,請你幫忙到樟源嶺上找幾根桂竹,我有急用!”

幾天後,我帶著桂竹來到汝城,走進榮根的篾編店,只見他正低頭刮磨篾絲,那一根根篾絲又細又薄,光潔柔滑。店內牆上還掛著一幅《龍鳳呈祥》的篾編作品,看上去賞心悅目。看見我後,榮根趕忙放下活計,沏茶讓座,同我聊起來。

榮根嘆息道,市場上湧現了大量塑膠製品,取代了篾製品,多數篾匠接不到訂單,他店裡也不景氣。他被迫嘗試篾編工藝品製作,絞盡腦汁在涼蓆上“作畫”,創作了《龍鳳呈祥》《雙喜臨門》等作品,沒想到竟頗受市民喜愛。看到希望後,他專程奔赴偏遠山區拜老篾匠為師,進一步學習篾編工藝手法及選竹技巧。

聊著,榮根取出幾幅篾編畫給我看。我頓時眼前一亮,只見《百福圖》《虎嘯山林》等,無不栩栩如生、情趣盎然,其中《三顧茅廬》尤為出彩。他說自己花了一年時間,先是熟悉相關歷史和事件,再是構思和編織,期間他編了又拆,拆了又編,經多次反覆總算完成。

看到我一臉驚訝,榮根笑道:“木根,篾匠手藝博大精深,其基本功包括砍、鋸、切、剖、拉、撬、編、織、削、磨等,每一個步驟都要反覆實踐,比種田難多了。”

我笑著點頭,說:“那是自然。”

榮根拍著我的肩膀,說:“木根,製作篾編工藝品除了要有過硬的手上功夫外,還要有上好的竹子。請幫我留意一下,看看樟源嶺還有沒有優質桂竹。”

我聽後,感覺榮根離我越來越遠,跟我早已不是一個層次的人了。

果然,當我再次帶著桂竹來到汝城時,榮根又租了一間店面,叫竹藝館。走進館內,我發現牆壁上掛滿了篾編工藝品,如《蘭亭序》《八駿圖》等,構思精巧,美輪美奐。榮根指著篾編畫《八駿圖》介紹道,這是他的得意之作。只見畫面上,八匹駿馬奮蹄揚鬃,飛奔向前,姿態各異。其中一匹最具特色,它後腿蹬地,前蹄騰空,動感十足。

見我看得出神,榮根告訴我,編織《八駿圖》的材質正是我上次帶來的桂竹。他將桂竹去頭切尾取其中,經過30多道工序,弄成一根根長約2米的篾絲,使之粗細均勻,然後用水煮,進行防蟲、防麻斑、防黴變處理,配以青黑染料,最後篾絲潔白細膩、柔韌性強、色澤均勻。

我聽後愕然,心裡直冒酸味。看到我一臉落寞,榮根安慰道:“人各有所長,其實你除了種田外,還可以在樟源嶺上多栽些桂竹,以後全供應給我。”

又是一年夏天,我來到汝城,再次走進榮根的竹藝館,沒想到他被命名為省級“非遺”篾編技藝傳承人。走進他的工作室,只見各種篾編工藝品應有盡有,美不勝收。其中篾編畫《清明上河圖》成為鎮“室”之寶,他透過穿、刺等技法,歷時三年才編織而成。裡面的人物、動物、街道、樹木、河流、橋樑等,場景逼真,氣韻生動。作品採用的篾絲薄如蟬翼,滑如綢帛,材質均為桂竹。他說,在這三年時間裡,除了編竹蓆維繫生計外,他每天都編織《清明上河圖》十多個小時,幾乎沒有休息日,以致作品問世後,有人出高價來購買,都被他婉言謝絕。

看到我滿臉羨慕,榮根笑道:“我最近迷上瓷胎篾編,即用竹篾在瓷器上編織圖案。”我聽得一頭霧水,既為榮根感到高興,又為自己沒有一技之長而難受。

臨別時,沒想到榮根突然喊住我,說想收我的兒子小竹為徒。

我忙不迭地點頭,說:“小竹能拜你為師,真是他的福分!”

“哪裡哪裡,我們都是在鄉下長大的兄弟,就別說見外的話了!”說著,榮根便喜笑顏開,像兒時一樣純真。

補充糾錯
上一篇: 自大多一點為臭
下一篇: 回鍋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