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封是歷史在世,一簞食、一瓢飲足矣,何必跟卡上的那幾個數字較真呢!”雪兒氣得翻白眼,直罵他是敗家子,裝高雅。
喜歡收藏的人往往愛扎堆,互賞藏品,分享樂趣,很多人因此成了好友。劉封的摯友,是清溪街曉觀齋的店主餘三觀。此人雖年過古稀,但身板硬朗,為人灑脫,很得劉封的敬重。這天餘三觀見劉封進得店來,連忙沏茶說:“劉兄啊,近日我去了趟太原,收購了幾件器物。這些玩意兒啊,鏽色純,造型精,銘文多,我就很爽快地買下了。賣主也是多年的老友,很感激,便拿出了一幅宋徽宗瘦金體題簽的帖子相送。你來得正好,快幫我長長眼吧!”
劉封也沒客套,順手接過餘三觀遞過來的手卷,小心翼翼地延展開來,不禁大吃一驚。這是一幅《王羲之臨諸葛亮的題跋,下面還有疑似北宋皇家收藏書畫專用的“宣和”葫蘆印。劉封仔仔細細地鑑了好幾遍,確認是王羲之的真跡無疑,一絲覬覦之心便悄然爬上心頭。為此,看完後,他故意將手卷往桌上一丟,說:“餘兄啊,恕我直言,這應該是唐人臨摹的雙鉤廓填本吶!”
餘三觀15歲時便到古玩鋪做學徒,到40歲時才開了這家小店,多少知道王羲之的墨寶多摹本,也清楚劉封所說的“雙鉤廓填本”,是後人將透明薄紙覆蓋在原帖真跡上,用極細的筆描摹點畫鉤捺輪廓後,再以墨填補空隙而成,屬極低階的臨摹品。他原本對金石瓷器碑帖字畫的判斷是很有一套的,如今聽劉封這麼個科班出身的人一說,便立時沒了底氣。他苦笑說:“劉兄啊,你沒看走眼吧?”
“怎麼會呢?”劉封呷了口茶,神情顯得有些不快,“餘兄啊,你是知道的,宋徽宗趙佶是一個失敗的政治家,但卻是一個成功張彥遠寫的《法書要錄》中提到的王羲之的《蘭亭序》,是用鼠須筆在蠶繭紙上揮毫而就的,紙弱筆強,筆鋒峻厲,點畫沉凝,骨健氣揚。而唐人臨摹的帖子,則肥厚呆滯。借用黃庭堅的話來說,就是‘肥而無骨者為墨豬!餘兄,你再看這摹本,是不是臨得太差勁了。”
餘三觀見劉封這麼引經據典的,便捻鬚沉默不語。
劉封呢,則袖起手,欣賞起博古架上的北宋青瓷來。
末了,還是餘三觀先打破沉默說:“雖說這幅臨摹本不咋地,但它畢竟年代久遠,還是很珍貴的吧?”
劉封像沒聽到一般,繼續欣賞瓷器。
餘三觀說:“劉兄啊,你我是多年的老友了,你好歹給估個價吧!”
劉封這才回應說:“真要我估?”
餘三觀點頭說:“當然。”
劉封便伸出一個巴掌說:“我看這摹本哪,頂多值5000塊!我是說,這還得是對字畫兒忒感興趣的人,才會出到這個價兒……”
這樣,劉封就用5000元撿得了書聖王羲之的這幅真跡大漏。後來,他找熟人一轉手,以98萬元的天價將這幅字帖賣給了上海的一個富商。之後,劉封就用這些錢在西湖明珠小區購置了一套新宅。自此,愛人雪兒整天笑逐顏開,忙著裝修房子,選購傢俱,再也不嘮叨他淨去古玩舊貨市場撿漏敗家了。劉封呢,則變得不願多出門了,因為他老覺得是自己搶劫了老餘一回。
半年後,劉封偶然聽一個藏友說,老餘生病了,而且還病得很重,好像是得了腦溢血,讓救護車給拉到市中心醫院了。劉封急忙趕了去,就見老餘他老伴正蹲在重症監護室的門口抹眼淚呢。
餘嫂子哭著說:“兄弟啊,這醫院簡直是喝錢哪,一天一萬多!你看,這前後都交了60多萬了,還沒把老餘給看醒呢。眼看交不上錢,人家說要把他轉出去,兄弟,你說可咋辦哪?”
劉封只得賠著笑臉,好言相慰。
餘嫂子說:“兄弟,你跟老餘是摯友,又是搞收藏的,懂行,我這就領你到我家瞅瞅,看他存的那些東西有值錢的沒有,有的話,你幫忙賣了,好給他交醫療費。”
劉封忍住淚點頭說:“餘嫂子,您先別急呀。哦對了,大概是在半年前,老餘曾託我給他賣過一幅字,前幾天才出的手,賣了98萬塊,我今天是專程送錢來的……”
餘嫂子瞪大眼睛抹著鼻涕說:“真有這回事兒?我咋從沒聽老餘提過呢?”
劉封握住餘嫂子的手說:“當然是真的,我咋會騙您呢?餘嫂子,我這就交錢去,救人要緊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