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一個清晨,天空淅淅瀝瀝下著小雨。我撐著傘去上班,走著走著,右腳的那隻皮鞋後跟掉下來了。好在不遠處有家老皮匠鞋鋪,我見時間還早,便收起雨傘走了進去。
一位酷小夥正坐在小板凳上,一隻腳翹在一旁,老皮匠低著腦袋在給他修鞋。過了一會兒,鞋修好了。他穿上腳,站起來走了幾步,覺得挺滿意的。
“多少錢?”小夥子問道,掏出手機來準備用微信支付。老皮匠是個啞巴,見狀忙搖搖頭,嘴裡“阿巴阿巴”地說著,並伸出兩個手指,做著捻了捻動作。
“紙幣?我可沒有。”小夥子一臉無奈,對老皮匠嘰咕道:“哼,真是老土,現在出門誰還帶現金?微信支付,難道不是付錢嗎?你不接受,那我也就沒辦法了。”老皮匠嘆了口氣,指指掛在牆上的一張方方的硬板紙,上面寫著:本人不會用手機,修鞋只收紙幣。謝謝配合。
他倆仍在爭執。老皮匠氣憤地揮揮手,意思是不付錢,算我倒黴,你走吧!見此狀,我有些看不下去了,上前安撫了下老皮匠,轉身對小夥子說道:“這樣吧,小兄弟,師傅修鞋賺錢也不容易。我們能否變通一下,你掃我微信把錢轉給我,我給他紙幣怎麼樣?”
小夥子勉強答應了。於是我從褲袋裡掏出紙幣來,把小夥子該付的錢給了老皮匠。小夥子也把錢轉給了我。就這樣,一場“支付糾紛”平息了。
見小夥子走後,老皮匠朝我點點頭,意思是謝謝我幫他解了困。接著輪到我了,坐下後,脫下那隻後跟壞了的皮鞋,比畫了幾下。他接過去瞧了瞧,立馬知道了該怎麼修理。他戴上老花鏡,用鉗子把鞋底上殘留的舊釘子拔掉,換上新鞋跟,用錘子乒乒乓乓地敲打著,一會兒工夫,鞋修好了。
我試穿了下,豎起大拇指表示滿意。因上次來修補過類似的鞋,知道該付多少錢,當我掏出紙幣給老皮匠時,他卻推手拒絕。我詫異地瞪大兩眼,難道給少了?他朝我比畫了會兒,原來是剛才幫了他的忙,執意只收我一半的錢。
那怎麼行?這是他的勞動所得。我也比畫了下,意思是幫忙換紙幣,只是舉手之勞。他不再推辭了,收下錢塞進身前圍兜的小口袋裡,朝我“嘿嘿”地咧嘴笑了起來。
從鞋鋪出來,外面依舊細雨綿綿。我看了下表,上班時間快到了,撐起傘加快了腳步。當匆匆向前走了一段路程,身邊的一位路人忽提醒我道:“身後有人在追喊你。”
我驚訝地一回頭,竟然是老皮匠冒著雨朝我跑來。他氣喘吁吁地來到我跟前,從圍兜裡掏出一隻手機。這是我的手機呀,喔唷,剛才穿鞋的時候,放在旁邊的板凳上忘拿了。幸虧他送來。
“謝謝您!”我一個勁地向老皮匠豎起大拇指。他朝我搖搖手,隨即轉身往回走了。他傘也沒帶,而我卻像一根木樁子站在那裡一動不動。在綿密的秋雨中,目睹著他那被淋溼的背影,我兩眼一下“熱”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