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以貌識人

[ 歷史故事 ]

東晉時,有些讀書人自恃其才,不修邊幅,放浪形骸,許多人還認為這是一種個性,而陶侃卻持反對態度。在他看來,真正的人才,除了具備豐富的學識外,必須時刻以健康向上的外在形象示人。

有人鼎力向陶侃推薦一位青年才俊,陶侃雖然對其有所耳聞,甚至還讀過他的文章,的確不錯。但因為對此人並不瞭解,他決定登門看看。當陶侃微服步入青年的居室時,一股難聞的氣味撲鼻而來,床上的被子已經髒得分不清顏色, 房間內到處堆放著書籍,紙張散落一地。而這位讀書人更是蓬頭垢面,不知多長時間沒有打理自己了。看到這種情況,陶侃什麼都沒說,嘆了口氣就轉身離開了。

事後,推薦者問陶侃感覺如何,陶侃說:“我只能說這個人看起來像個讀書人。”見推薦者不明其意,陶侃解釋說:“連房間都懶得拾掇,自身外在形象都不注意的人,豈能算飽讀詩書之人!自然也就不能治理國家。”人們並不認同他的這種以貌識人的方式,陶侃卻固執己見:“人的外貌是父母給的,無論俊俏還是醜陋並不重要,但把自己收拾得利索些,穿著乾淨整齊,是做人立世最起碼的要求,如果連這一點都不願意去做,他還能做什麼?”

一位年輕人就這樣失去了被重用的機會。也許陶侃的識人觀點失之偏頗,事實上,自古及今,無論是在學校,還是職場。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