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於戰線之外

[ 歷史故事 ]

我們分析戰爭勝負,往往著眼於戰場態勢、指揮員的運籌帷幄以及雙方戰鬥人員的勇敢機智,卻很少思考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千軍萬馬也需要吃喝穿用,還需要彈藥補給。這些後勤方面的事往往決定了戰爭的程式,中國古代兵法就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之說。下面我們就透過幾場戰爭來領略後勤的重要性。

志願軍的功勢為什麼多為7——10天

1950年底,早在志願軍發動第二次戰役之前,侵略朝鮮的“聯合國軍”指揮部在為即將到來的戰役佈置防線時,就透過分析過往作戰的情況發現:志願軍的攻勢大都是進行7——10天就收尾了,而且進攻的距離也同其時間成比例,都以40公里或50公里為限。當時的“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由此得出結論:“聯合國軍”越往後退,中國軍隊的後勤補給能力就越弱,而一旦戰線南移到三八線,其後勤補給能力就趕不上第一線,部隊的進攻不得不停止兩週以上。

1950年12月31日夜晚,中國軍隊發起了第三次戰役,“聯合國軍”利用機械化優勢迅速後撤到37度線。1951年1月8日,中朝軍隊的新年攻勢全部停業了。

志願軍發動第一次戰役是八天,第二次戰役是八天,第三次戰役還是八天,難道這僅僅是一種偶然的巧合嗎?答案只有一個:志願軍的攻勢受到後勤補給的限制。

由於“聯合國軍”的空中優勢,使得志願軍的運輸時斷時續,甚至不得不靠人力、畜力,沿著崎嶇的山道,肩扛背馱,驅趕著牛、馬和毛驢,來一點點運送極為有限的糧食和彈藥,而在緊張的進攻戰鬥中,彈藥、糧食幾乎完全靠作戰士兵自身攜帶,一旦糧食、彈藥消耗完畢,而補給又不及時,那麼進攻隨時都會停止。這就是志願軍攻擊態勢只能保持一個星期左右的原因。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為什麼“勝而不追”

1964年11月14日,印軍開始對中方發動進攻,隨即遭到中國精銳54軍的強烈反擊,16日,印軍被穿插切割,印軍11旅被殲滅,中國軍隊開始正式反攻。至20日凌晨,又殲滅印軍62旅、65旅、48旅,4天時間中國軍隊殲滅了印軍4個旅。

至此,中國軍東線部隊已經下到喜馬拉雅山南部,前鋒直指印度邊疆重鎮伊斯普爾;西線部隊已經突出喀喇崑崙山,前鋒逼近印度河上游重鎮楚蘇勒,距離印度首都只有300公里,印度已經無險可守。

當11月20日中午,印軍潰敗的訊息傳到印度首都新德里時,美國駐印度大使向華盛頓的報告中說“新德里出現了極度的驚慌,這是我第一次見到一個民族士氣的瓦解。”美國立刻下令航母艦隊開赴印度。印度好像即將亡國。

就在這個時候,中方突然宣佈停火併後撤,撤至數年前的實際控制線,令印度人乃至全世界都大吃一驚。此時,印度政府已經陷於混亂,尼赫魯居然不是從外交途徑獲得中國撤軍的訊息,而是從飛機場買來的報紙中得知的。最後,經我駐印度使館大使證實後,仍然沒有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

那麼中國軍隊在明顯有利的形勢下為什麼要主動撤軍呢?

問題也是出在後勤保障方面。中印邊界的雪域高原,崇山峻嶺使得交通運輸困難重重,滑坡、塌方和泥石流,常使運輸中斷,入藏的物資運輸不但成本高,而且很難有絕對的保障。時至今日,即使青藏鐵路業已通車,對西藏的運輸壓力也只是減輕,談不上從根本上解決。50多年前的運輸難度就可想而知了。而在喜馬拉雅山另一側的印度,道路運輸條件比中國好多了,因此後勤保障條件也就比中國強多了。

因此,如果中國軍隊當時乘戰勝之威,把中印兩國的邊界向前推到印度平原地區的邊緣,長期佔領全部有爭議的約9萬平方公里土地,就必須有大量軍隊長期駐紮,就必須克服由地理條件所造成的後勤保障方面的困難。顯然,與人口僅次於中國的印度長期作戰,必須有至少幾十萬大軍長駐,這相當於平時在西藏駐軍的好幾倍。而且每年有10個月的時間必須要在完全沒有後勤支援,沒有援軍的條件下獨立作戰。在那裡修機場,靠空運來滿足作戰需要,就算是今日的中國都不可能實現,在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更加不可能了。

事實是,經過一個多月的戰鬥,中國軍隊戰力已達極限,因此在美國航母編隊開進印度,準備在南亞次大陸一雪朝戰恥辱的時候,在蘇聯和英國的最新武器裝備已經運抵印度的時候,中方在當時的後勤條件下,主動後撤實為明智之舉,稍有遲疑便會遭遇戰局的逆轉。

中越戰爭中的後勤制約

中越戰爭於1979年2月17日爆發,3月16日結束。雖然這次戰爭比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兩次戰爭在後勤保障方面有所改善,但同樣因為後勤的問題限制了作戰的距離和戰鬥力的持續性。

讓我們先來從進步的方面看看後勤的重要性。1979年戰爭的中越傷亡總數近乎相等,中方約6萬多人,越方不到8萬人,但中方傷亡中,傷者佔大多數,死亡僅6000餘人,且多在戰爭最初幾天;越方則死亡率很高,死亡人數約近5萬人,造成如此差別的原因是區域性戰鬥結束後,中方傷員可以得到及時的救護和直升機迅速後送,因此傷員死亡率大為降低,這是中越戰爭中方後勤的主要經驗之一,也是可圈可點之處。而越方一直被迫撤退,大量傷員被遺棄在戰場上,許多傷員為避免被俘,爬到潮溼且蚊蠅蟲蟻滋生的叢林或洞穴中躲避,因得不到及時治療而死亡。這一點充分體現了後勤保障的重要性。

中國軍隊在後勤保障方面暴露出的一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越戰爭的程式。美國分析家對中越戰爭分析後認為,由於後勤方面的問題,中國軍隊越過邊界300公里後,作戰能力大幅下降,即使不是出於戰略考慮撤軍,也會面臨後勤方面的致命問題。

據此我們可以看出,及時有效的後勤保障,對於一支想要打贏戰爭的軍隊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很多情況下,戰爭不光是前線戰壕裡刀光劍影的廝殺,更是戰線後方國力和後勤的比拼,也許戰爭還沒有結束,勝負就在戰場後方見分曉了。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天下英雄誰敵手
下一篇: 貪官與胡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