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囊,又稱為“佩香”“ 佩幃” 或“容臭”,亦即今日人們常說的“香包”“ 香袋” 等,它與瓊瑤、玉環、香帕等都是古人重要的佩飾之一。
追溯香囊的起源,恐怕要把歷史翻回先秦時代。《爾雅·釋器》上說:“婦人之緯,謂之縭。”所謂“縭”, 又稱“香纓”, 實際上是用五彩絲線製成的首飾物,是已婚婦女的標誌。按照古代禮節,新娘見公婆,都要佩戴此種飾物。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香袋”, 又稱“香囊”,《 孔雀東南飛》雲:“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不僅實現了香袋與香料的早期結合,而且它再也不是婦女裝飾的專有品,甚至出入朝廷的命官也要佩戴香袋,以示尊貴和儒雅。唐代婦女的飾物有了進一步的演變,出現了裝有香料的“香球”。 白居易《醉後贈人》詩云:“香球趁拍迴環匼,花醆拋巡取次飛。”
古代的香囊往往用錦緞做成,繡著精美的圖案,裡面放滿植物香料,滿是芬芳。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代,《禮記·內則》就規定:“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鹹盥漱……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昧爽而朝。”這裡的“容臭”就是香囊,“臭” 讀“嗅”, 氣味的意思,就是說年輕人清晨起來,去父母處問候,都要隨身佩戴香囊等物品,以表示對長輩的尊重。
那麼,古時候人們在香囊裡裝的什麼香料?從唐蘇鶚《杜陽雜編》中所記可見一斑:“鹹通四年,同昌公主出降……乘七寶步輦,四面綴五色香囊。囊中貯闢寒香、辟邪香、瑞麟香、金鳳香。”另一方面,拜考古所賜,我們能看到古人的香囊實物。1975年,福建福州黃升墓中曾出土了7件宋代婦女所佩的香囊。香囊實物近似方形,長5厘米,寬4.8厘米,正面中央繡有鴛鴦一對,上下貼繡蓮花荷葉,鴛鴦用釘金包邊,花葉用釘鐵梗線包邊,敷彩,口部用褐色雙股線編結6.7厘米長的花穗。香囊內附有一個羅方口袋,口沿綴有綵鳳紋附耳,兩面均用線扎捏成4行16朵凸起的花朵,非常精巧。黃升是宋代宗室趙與駿的原配夫人,從中可見當時上層婦女對香囊的喜愛。
到宋代,香囊的使用就更普遍了。詩人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寫道:“京師承平日,宗室戚里歲時入禁中,婦女上犢車,皆用二小環持香球在旁,在袖中又自持兩小香球。車馳過,香菸如雲,數里不絕,塵土皆香。”那香袋裡的香料成分一般是雄黃、艾葉末、冰片、藿香、蒼朮等。明代《山堂肆考》一書記載說:“端午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虎,粘艾葉以戴之。”
明朝初年,文學家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裡提及當時年輕人的服飾:“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這話是說,宋濂的同學們都穿著錦繡的衣服,戴著有紅色帽帶的綴著珠寶的帽子,腰佩白玉環,左邊佩刀,右邊掛著香囊,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樣。可見香囊為當時人所必戴之物。
明清章回小說中也經常有小姐送書生香囊私訂終身的情節聯絡之物了。
古人多喜歡用香囊、荷包、羅衫、汗巾等貼身之物來表達愛情、傳遞愛情,其實至今也莫不如此。清代詩人朱彝尊在他那著名的《風懷二百韻》中就描繪了香囊在男女感情中起到的關鍵作用:“毫尖渲畫筆,肘後付香囊。訣絕分溝水,纏綿解佩璜。”詩中的香囊和玉佩是男女互換的信物,可見其珍重和寶貴。而明邵燦的《香囊記》,更以香囊為線索,貫穿全劇。可見香囊的別用——作為定情之物,竟然反客為主,到近現代其定情功用成為主要功能了。
清代以降,按照民間。當地女兒出嫁,香囊是必備品之一。因為它既實用,可以插針纏線,又美觀,可供觀賞玩味,更寄託著千百年來人們驅除邪氣、渴望幸福、吉祥如意的民俗意願。
香囊演進的歷史,實際上反映著人們生活貴族的必備品,然後再成為人們祭祀先賢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文化象徵物,同時也是人們驅病祛邪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