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做什麼事都是那麼的文質彬彬,不能掉了自己的價,只要是人就有貧富差距,也會有斷炊的時候,現代人可能就到親屬或者朋友家,伸手就要,古人不會這樣,要飯那是相當的有範,就是想施捨沒文化還真看不懂。
《宋史》記載儒生張繆,書雖讀得好,但家境很一般,常有斷炊之時。一日,張繆家又斷炊了,孩子飢餓得啼哭,讓張繆非常愧疚。當時的宰相心情,給呂夷簡寫了一首詩:“近日廚間乏所供,孩兒啼哭飯籮空。母因低語告兒道,爺有新詩上相公。”呂夷簡讀懂了,當即“以俸百緡遺之”。
《明實錄》記載,書畫家文徵明,因為在科舉上屢屢失利,因此到了常常“舉家食粥酒常賒”的地步。有一天,文徵明畫畫的時候,妻子推開門說:“咱家已經沒米下鍋了,你得想想辦法。”文徵明想了想,想到了家境很好的朋友陳以可。於是,寫了一首詩:“秋風百里夢姚城,無限閒愁集短檠。零落交遊懷鮑叔,逡巡書帖愧真卿。謀身肯信貧難忍,食指其如累不輕。見說湖南風物好,何時去買薄田耕。”陳以可一看知道文徵明斷炊了,趕緊讓兒子送米過去。
《王直方詩話》記載,秦觀任秘書省校勘之職時,由於薪俸低,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一次,家裡又揭不開鍋了,當時戶部尚書錢勰有錢,秦觀寫了一首詩,託人送了過去,詩曰:“三年京國鬢如絲,又見新花發故枝。日典春衣非為酒,家貧食粥已多時。”錢勰讀完詩給秦觀送去了兩石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