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遺忘的歷史

[ 歷史故事 ]

我們說記住歷史,又總是在忘記歷史,有時是刻意忘記。

奧地利對歷史的遺忘令人震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幾十年裡,他們一直成功,從來沒有想過與納粹德國為伍;德奧合併是在希特勒逼迫下發生的;他們從來都沒想過要打仗,如果他們計程車兵真的參加了戰爭,那也只是為了保衛自己的家園。

必須說清楚的是,奧地利的確在同盟國的手中遭受了巨大損失。然而,到底是誰摧毀了維也納宏偉的歌劇院?事實上許多最狂熱的納粹分子,包括希特勒本人,都是奧地利人。1938年德奧合併的時候,狂熱的奧地利群眾曾在維也納街頭迎接德國國防軍的到來;許多奧地利人曾配合德國納粹迫害和屠殺猶太人。以上的種種歷史事實都被掩蓋了。

奧地利有少數勇敢的自由主義者曾試圖讚美當年有一小部分奧地利人抵抗過納粹主義,並紀念當年對猶太人的迫害,但他們發現自己被孤立了,並被指控為共產主義者。直到20世紀60年代,隨著年輕一代開始走上歷史舞臺,以及德國自己對過去納粹歷史的反思,二戰中奧地利扮演什麼角色的問題才開始浮出水面。

2006年,過去曾是宿敵的法國和德國聯合發行了一本歷史教科書,兩國的學生都會使用這本教科書。雖然書中的內容只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的那段歷史,但他們還有一個更長遠的計劃,打算編寫1945年以前那段更難寫的歷史。

在中東,伯利恒大學的巴勒斯坦籍教授薩米·阿德萬一直在與以色列的心理學家丹·巴爾-昂合作,計劃編寫一套可以供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高中生共同使用的教科書。他們希望這部教科書中只把巴以雙方對歷史的兩種不同的看法對照地列出來,並列舉雙方之間合作與和平的事例。他們期待這樣的歷史教科書有助於緩解巴以雙方長久以來的諸多衝突,促進巴以雙方的相互理解,因為從長遠來看,這將具有更深遠的意義。

阿德萬接受採訪時說:“想要讓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孩子們瞭解自己,就必須讓他們瞭解對方,從而才能讓他們對自己的歷史敘述做出改變。”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巴以雙方只有少數老師表示有興趣使用這個版本的教科書。

一個國家公開承認過去的歷史,有助於彌合國家間的創傷。西德領導人首次訪問波蘭時,時任總理維利·勃蘭特在華沙猶太隔離區起義紀念碑前下跪,在當時產生了巨大影響。

1984年,法國總統密特朗和德國總理赫爾穆特·科爾特意選在凡爾登會晤,共同籌謀歐洲一體化的未來。凡爾登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法兩國戰鬥持續時間最長、傷亡最慘重的戰場。兩國還在佩羅納共同建立了一個戰爭博物館,那裡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索姆河戰役中德國軍隊總部所在地。德法兩國建立這座博物館的目的,是向公眾展示戰爭也是一種帶有歐洲特性的歷史現象,也藉此來強調當今歐洲一體化的必要性。

當然,承認過去的歷史是一劑猛藥,有時也會致命。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曾提出了開放政策,允許人們公開討論斯大林時期的歷史,但這項政策最終導致蘇聯解體。公然揭露古拉格集中營的真相和斯大林曾殺害的人數,大大打擊了公眾對整個蘇聯政治制度的信心。

蘇聯在20世紀80年代一度承認,他們確實曾與希特勒密謀瓜分其他國家,而且蘇聯軍隊確實在1939年殺害了投降的波蘭士兵。蘇聯對這些歷史的承認也嚴重打擊了它在東歐的影響力。

(摘自《歷史的運用與濫用》)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