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與杜聿明在淮海戰役中的較量

[ 歷史故事 ]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爆發,從第一階段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包圍黃百韜兵團,到第二階段黃維兵團陷入中原野戰軍包圍被殲,直至第三階段杜聿明率領國民黨軍隊從徐州撤退至陳官莊全軍覆沒,僅歷時66天。在這場戰役中,不僅是國共雙方總體軍事實力的比較,更是作戰指揮員個人素質與能力的綜合較量。

淮海戰役中,中央軍委以及粟裕原計劃在新安鎮地域殲滅黃百韜與李彌兩個兵團,而因國民黨軍主動調整作戰部署,由黃百韜兵團掩護李彌兵團以及第44軍撤退,這就為解放軍殲敵於運動中創造了有利條件;緊接著,在淮海戰役開始的第三天,何基灃與張克俠起義。這些變動,被粟裕加以利用後無疑加速了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結束,也因此推動了從“小淮海”到“大淮海”的戰略構想。

杜聿明在11月10日晚緊急到徐州指揮這場戰役時,徐州“剿總”總指揮官仍為劉峙,所以在戰場指揮調動上不佔有絕對主動權。30日晚從徐州撤退時,杜根據戰場情況制訂了向徐州西南撤退、依託淮河再向解放軍進攻的計劃。這一計劃如能順利實施,將很可能扭轉徐州戰局,挽救國民黨大部被圍軍隊。但12月3日蔣介石派飛機空投親筆信,命其停止前進轉向濉溪口攻擊前進,杜聿明不得不改變了自己的作戰部署。這也就表明其將自己在戰場上的軍事指揮的主觀能動性放棄了。一個將領放棄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的運用,也就等於放棄了贏得戰爭的機會。

從主觀能動性這一點來看,杜聿明與粟裕都可以很好地在戰役中表現出這方面的優秀能力,從而掌握戰役的發展以及戰略戰術部署的實施。然而,杜聿明在最後指揮的淮海戰役中由於倉促應戰,進入戰場後又無法積極實施自己的作戰部署,從而失去了主動權。正如粟裕所指出的:從戰役指揮的角度來說,“當戰局出現被動時,戰爭的指導者應冷靜、客觀地分析敵我形勢,充分發展有利於我、不利於敵的種種因素,並積極發現、捕捉和創造戰機,及時定下決心,採取正確的部署,並堅決果斷地予以實施,以迅速克服被動,奪取主動”。而此時的杜聿明,卻只以如何將國民黨軍救出包圍圈以及將其撤出徐州戰場為主要目的,對於戰機的捕獲已經大為忽略。這一點也因此成為國民黨軍在此場戰役中失敗的潛在因素之一。相反,粟裕在打濟南戰役時就已經初步有了打“小淮海戰役”的構想,而隨著徐州戰局的發展最終確定了“大淮海戰役”的戰略方針。在這期間,粟裕就是憑藉多年的作戰經驗,以及長期以來對戰局的觀察,才最終確定這一戰略構想。因此,在整場戰役中粟裕一直保持著理性嚴謹的態度,靈活機動,捕捉戰機,以此來找尋國民黨軍的漏洞,然後順勢將其消滅。

粟裕的戰略戰術素養是在他參加紅軍後,在長期的軍事鬥爭中一點點形成的,是“在戰爭中學習戰爭”。井岡山時期是他理論知識中學習了毛澤東的軍事思想。正是這些寶貴的經歷,使他在浙南三年游擊戰爭以及蘇北蘇中抗日打頑中有了紮實的理論基礎。在實踐過程中,粟裕會在每一場戰役結束後甚至戰役進行期間總結經驗教訓,對戰役進行檢討,分析我之優點、弱點,敵之缺點、弱點,以及今後注意事項。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