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是劉項逐鹿的失敗者嗎

[ 歷史故事 ]

劉邦成為漢朝”後,儘管史臣給他編造了一系列神話,卻無法掩蓋他出身“細微”的事實。劉邦出生在一個普通農家,父母連名字都沒有,史書裡只能稱他父親為“太公”,稱他母親為“劉媼”(劉大娘);本人只擔任過亭長,是最低階的吏。而項羽家世代楚將,是名將項燕的孫子、項梁的侄子。

起兵前的劉邦沒有什麼能耐,好吃懶做,不治家業。有一次他拉了朋友來家吃飯,大嫂很討厭,故意將鍋底颳得很響,使他們以為鍋裡已經沒有什麼羹了。他愛喝酒,卻沒有錢,經常向王、武兩家賒賬。據說王、武二人見他喝醉了躺著時上面有一條龍,常常主動把他的酒賬一筆勾銷。這當然是他當了皇帝后的記載,實際可能是他經常賴賬。

相比之下,項羽年輕時雖然不願意讀書學劍,卻希望能夠學“萬人敵”(對付萬人的本領),並粗通兵法。他身長八尺有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武功不可謂不強。同樣見到秦始皇巡遊浩大的排場,劉邦說“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顯然更有氣派,志向不可謂不高。從戰爭記錄,特別是最後的垓下之戰看,項羽稱得上是當時最勇猛的將領,當然遠在劉邦之上。他自殺時三十一歲,沒有後人,大概也沒有像劉邦那樣尋花問柳。而且篤信儒家禮儀的魯城父老居然願意為他死守,作為失敗者而沒有留下個人的醜聞,看來項羽的人品要比劉邦好得多。

劉邦起兵的時候,只在沛縣徵集到兩三千人,而項梁、項羽渡江時已有子弟兵八千。劉邦連故鄉豐邑都攻不下來,得到項梁資助的五千士卒和十名“五大夫將”後才能取勝。項梁在時,劉邦聽從他的調遣。項梁死後,對付秦軍主力章邯的也是項羽,劉邦打的硬仗不多。入關以後,劉邦的軍隊只有十萬,而項羽擁有四十萬大軍。劉邦去漢中時,項羽只撥給他三萬士卒,沿途還有不少人逃亡。在楚漢之爭中,劉邦屢次失敗,父母妻子都被俘,胸口還中過箭,幾次都死裡逃生。但是歷史恰恰是劉邦得到了秦朝的“鹿”,成為最後的勝利者,而給項羽安排了一個悲劇性的結局。

歷史提供一種機遇,並非只給了劉邦一人,但卻讓劉邦爭取到了。從這個角度看,劉邦的成功自然也不是偶然的。

劉邦當了皇帝以後,有一次曾經讓列侯諸將說出他所以得天下、項羽所以失天下的原因,要求他們直言無隱。最後他自己總結了這幾點:“要說運籌決策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主持行政機構,管理,保證供應,使糧食的運輸線不斷絕,我不如蕭何;率領百萬大軍,每戰必勝,每攻必克,我不如韓信。這三位都是傑出人物,我能使用他們,這才是我得到天下的原因。而項羽連一個范增都不能用,所以會敗在我的手裡。”看來劉邦還是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自己的本領有限,遠不如項羽,所以如果要戰勝項羽,只能重用傑出人物,發揮他們的作用,才能彌補自己的不足。

不過,僅僅能用人,能從善如流是統一不了天下的。作為開國皇帝,劉邦的確還有他獨特的本領。或許他不願意當眾表白,以往的史家似乎也沒有充分注意,那就是他在“爭天下”的堅定目標下,實行相當靈活的策略,甘冒風險,又能屈能伸,甚至不擇手段,從來不講究光明正大、說話算數,不愧是一個“無賴”。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對劉邦這樣一個出身“細微”的人來說,這是取得成功的唯一辦法。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