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蔡元培在香港的足跡

[ 歷史故事 ]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號孑民,近代革命家、教育家、倫理學家。1912年任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28年任國立中央研究院院長,1937年移居香港。蔡元培是我國20世紀上半葉現代教育制度的締造者。

蔡元培最後的日子是在香港度過的,那是一段深居簡出的生活教育轉型的“學界泰斗”在香港度過的最後時光,本文作者閔捷、丁梓懿尋訪了蔡元培在香港的足跡。

香港尖沙咀柯士甸道156號,一座鬧中取靜的居民樓。旁邊是一所歷史悠久的教會學校——嘉諾撒聖瑪利書院。居民樓門口年邁的保安、書院裡的老教師、樓下小商店年輕的女店主,都不知道80年前,這裡曾住著在中國近代史上叱吒風雲的教育家蔡元培。

化名“周子餘”深居簡出

據88歲的蔡元培之子蔡英多回憶,父親1937年11月27日離開上海,29日抵達香港,在港島皇后大道中的順斯酒店住了幾天,然後又由商務印書館安排在跑馬地摩利臣山道的崇正會館住了一陣。當年12月29日,母親周峻帶著3個孩子來到香港,一家人於轉年1月底在柯士甸道156號住了下來。

記者在柯士甸道156號看到,當年的二層小樓已變成11層高的花園大廈,僅隔著一棟樓的嘉諾撒聖瑪利書院的讀書聲聲聲入耳。據蔡英多回憶,當年姐姐蔡睟盎在這所學校就讀,他和哥哥蔡懷新幼時也在此短暫學習過。

蔡元培晚年在港深居簡出,化名“周子餘”在家養病。期間,他依然保持著寫日記的習慣,並開始自撰年譜。他還從商務印書館借來《陸放翁全集》和《王陽明全集》,愛不釋手。蔡英多回憶說,那時父親常讀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寫的《西行漫記》,當時七八歲的蔡英多對書中的圖片至今仍有印象。

雖然蔡元培在港非常低調,但前來拜訪的人還是不少。饒宗頤文化館名譽館長、五四新文化運動研究專家陳萬雄說,訪客中包括北大教授、學生、校友等,南下文人也很多。而據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蔡元培研究專家周佳榮統計,在蔡元培留港的兩年多時間裡,曾有三百多人前來拜訪過他。

最後一次公開演講

香港中環花園道,日暮時分的聖約翰座堂,少年唱詩班正在排練。80年前,蔡元培在這裡發表了人生中最後一次公開演講。

1938年5月20日,蔡元培應宋慶齡之邀出席了由“保衛中國同盟”及“香港國防醫藥籌賑會”在聖約翰大禮堂舉行的美術展,並發表振奮人心的演講。這也是他留居香港期間唯一一次公開演講,他提到,“美術乃抗戰時期之必需品”,並認為“抗戰時期所最需要的,是人人有寧靜的頭腦,又有強毅的意志”。

“當時正值抗戰時期,蔡先生髮表抗戰與美術之關係的演說。他依舊提倡美育,期望美育發揮其重要的社會存亡,為抗戰奔波操勞。他還為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中國分會作會歌一首,被稱為“白頭人唱滿江紅”。歌詞中寫道:“公理昭彰,戰勝強權在今日,概不問領土大小……我中華,泱泱國,愛和平,御強敵。”

1940年3月3日,年邁的蔡元培在寓所失足跌倒,次日入養和醫院治療,3月5日溘然長逝,享年72歲。

香江有幸埋忠骨

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的墓園覆蓋著半山坡。一塊墨綠色的大理石墓碑格外醒目,上書“蔡孑民先生之墓”,並刻寫著他的生平。

1940年3月10日,商務印書館主持為蔡元培先生舉殯。當日,全港學校和商店下半旗誌哀,他的靈柩由禮頓道經加路連山道,再經波斯富街、軒尼詩道、皇后大道、薄扶林道入南華體育場公祭,市民在沿途列隊目送。

“公祭時,參加者萬餘人,那真是榮哀。”香港著名學者、作家小思在她的《香港文學散步》一書中寫道。

周佳榮教授告訴記者,20世紀40年代香港人口只有50萬,萬人公祭足見有何等隆重。參加公祭活動的有學校師生、政商界和文化界人士及市民等。

香江有幸埋忠骨。蔡元培的遺體曾暫厝東華義莊,後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1978年,北京大學同學會為老校長重修了墓碑。每年都有來自各地的北大校友、鄉親以及仰慕蔡元培的海內外人士前來悼念。

2018年12月,也就是蔡元培誕辰150週年之際,蔡元培之子蔡英多、孫女蔡磊砢及眾多北大校友來到蔡元培墓前,共同緬懷他們的先輩和“永遠的校長”。當天下午3時,祭奠活動剛開始,天空中持續已久的陰霾忽然散開,出現一線陽光。

“祖父舊學深邃,新學廣博。今天我們追思祖父的功業,緬懷先生的精神,意在發揚光大祖父的志業,為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而努力。”蔡磊砢如是說。

(摘自商務印書館《香港故事——五十個獨特視角講述“百變”香港》 )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