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為何親點第九兵團赴朝作戰

[ 歷史故事 ]

國慶檔電影《長津湖》還原了71年前抗美援朝戰場上那場史詩戰役。長津湖戰役中的主角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也再次躍入人們視野。戰役中,第九兵團官兵身著單薄棉衣,在長津湖接近-40℃的嚴寒中對陣美國精銳部隊第十軍,與美國王牌師陸戰一師展開了長達28天的殊死較量。

作為一支建制悠久的英雄部隊,第九兵團歷經戰火洗禮,作風頑強、敢打能勝、戰功赫赫,這些無疑成為朝鮮戰爭爆發時,毛澤東親自點將第九兵團赴朝作戰的重要原因。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

由於戰略誤判,戰爭已經開始9個小時,美國總統杜魯門才得到訊息,美國領導人在忙亂中聚在一起商討如何應對朝鮮人民軍的進攻。

當天,美國要求聯合國安理會採取行動。蘇聯並沒有投反對票,因為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雅科夫·馬利克已經於這一年的1月13日離開安理會,以抗議聯合國拒絕中華人民共和國替代中華民國成為聯合國的合法成員,蘇聯代表在6月25日的表決中缺席了。

6月26日,美軍太平洋部隊奉命全力支援南朝鮮李承晚政權,第七艦隊也侵入臺灣海峽,阻撓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

6月27日,安理會再次透過決議,責成聯合國向“大韓民國”提供可能需要的援助,以擊退武裝進攻並恢復這一地區的國際和平與安全。7月7日,透過了向朝鮮派遣“聯合國軍”的決議案,同意美國及其他國家的軍隊使用聯合國的旗幟,並組織“聯合國軍司令部”,由美國批定“聯合國軍”最高指揮官。8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任命美國遠東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所謂“聯合國軍”實則主要為美國軍隊,還有英國、澳大利亞、荷蘭、紐西蘭、加拿大、法國、菲律賓、土耳其、泰國、南非、希臘、比利時、盧森堡、哥倫比亞、衣索比亞等國的少量軍隊,有些國家只是象徵性地派兵。

面對朝鮮的戰局和美國出兵的形勢,1950年6月28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發表講話,號召全國和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中央軍委根據毛澤東主席提議,於7月7日和10日,由周恩來主持,先後召開會議,討論保衛國防問題。13日,作出了《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決定抽調第十三兵團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和第四十二軍,炮兵第一、第二、第八師及高射炮兵、工兵、運輸兵(汽車)等各一部,共二十五萬餘人,組成東北邊防軍,保衛東北邊防安全和必要時援助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者。上述部隊於8月中旬在中國東北地區南部完成集結。之後又將第五十軍編入東北邊防軍,加強東北邊防力量。時隔6年後,毛澤東在與蘇共中央代表團談話講起這件事時說:“戰爭開始後,我們先調去3個軍,後來又增加了2個軍,總共有5個軍,擺在鴨綠江邊。所以,到後來當帝國主義過三八線後,我們才有可能出兵。否則,毫無準備,敵人很快就要過來了。”20年後的1970年10月10日,毛澤東與來訪的金日成談話時又提到這件事,他說:“可惜那時候只有5個軍,那5個軍火力也不強,應該有7個軍就好了。”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