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景泰八年(1457)正月十六,剛過完元宵節的紫禁城沒有半點節日的喜慶。登基以來一直想要個兒子的明代宗朱祁鈺,在接連遭遇了獨子夭折、杭皇后崩逝的打擊後,勉強過完新年便病倒了。反觀他哥哥朱祁鎮,雖在土木堡之變中失利,被蒙古人擄走長達一年時間,日子卻過得風生水起。朱祁鈺不知道,就連他一向無比看重的皇位,也即將在今夜易主。
此時,在宮外,大臣徐有貞按照事先商定好的計劃,找來了自己的老熟人——掌管宮中宿衛的石亨、擁有兵權的張輒以及掌管皇帝儀仗的太監曹吉祥,讓他們趕緊率兵趕往南宮。石亨開啟宮門,支開守衛。張輒帶兵護衛,迎立朱祁鎮復辟。一切準備就緒後,朱祁鎮從容地走出南宮,登上步輦,朝著闊別多年的“家”——乾清宮方向奔去。
次日,百官們遵從朱祁鈺此前的聖旨,進宮參加開年以來第一次大朝會。這時,勝券在握的徐有貞站出來吼了一句:“太上皇復辟!大家趕緊過來參拜啊!”於是,一大批不明就裡的大臣趕緊伏地,整個大殿上鴉雀無聲。緊接著,一直端坐在龍椅上的朱祁鎮終於開了金口:“景泰帝身染重疾,所以命徐有貞等卿迎朕復位。眾卿無須擔心,你們仍保留原職,任事如故。”見狀,眾大臣只好高呼萬歲。至此,這場被稱作“奪門之變”的兄弟鬩牆事件,成就了朱祁鎮梅開二度的帝王。
二、
與所有新登基的皇帝一樣,復辟後的明英宗朱祁鎮玩起了皇權在握的套路——除了改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他還好好封賞了身邊的“功臣”。在他的安排下,所有參與奪門之變的人均有擁戴之功。
正所謂“新朝新氣象”,要是隻獎不罰,如何破舊立新?於是,明英宗天順朝的政治大清洗開始了。被捕下獄的人中,還有曾指揮過北京保衛戰的名臣、兵部尚書于謙和內閣大學士王文。然而,此二人皆非等閒之輩。特別是于謙,為官清廉不說,單就那場北京保衛戰中,他帶領全城軍民拼死抵抗蒙古軍隊,建立不世的保國之功,就足以令他名垂青史。
朝堂之上,想要于謙死的人,還有徐有貞。他嚮明英宗亮出了一個他自認為必殺于謙的好理由:“誣謙等與黃竑構邪議,更立東宮;又與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謀迎立襄王子。” 在明朝,“謀立外藩”等同於謀朝篡位。這種罪名一旦坐實,不管于謙曾經有多大的功勞,都是一個死字。可是,徐有貞犯傻,一心想破舊立新的明英宗卻不傻。
復辟後的明英宗早已不是當初那個“政治白痴”,他想要的,不過是名正言順地繼承皇位。在後世流傳的史書描述之中,明英宗頗感猶豫,聲稱“于謙實有功”。但其實,明英宗只是在提醒他身邊的“爪牙”,他要的是一個“名”,其他的都不重要。
經明英宗這麼一提醒,徐有貞終於說出了決定於謙生死的那句話:“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很顯然,這個答案正合明英宗的胃口。正所謂“師出有名”,奪門之變算什麼?恐怕明英宗自己也說不清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樹立一個反派典型,明英宗將無法向天下臣民交代。所以,于謙必須死。
天順元年(1457)正月二十三,奪門之變後的一個星期,于謙人頭落地。
三、
在第二次成為皇帝以前,那近十年的大起大落,是明英宗刻在骨子裡的自我感知。復辟後,他更是深感皇位來之不易。
想守住家業,那就好好幹。據統計,從天順元年到天順七年之間,百姓至少遭遇了22次旱澇災害。天災之後,明英宗無一例外都施行了賑災免稅的政策。在“生民之大本”思想的指導下,他以李賢等文官為首,實行開倉放糧、借支官糧、低價糶賣等手段,積極保障民生,解決民眾受災之苦。
更令人驚奇的是,復辟後,明英宗雖曾為王振修祠立廟,但宦官們再難恢復王振在世時的輝煌和地位。在奪門之變中出力頗大的宦官曹吉祥,儘管在某一段時間內權勢如日中天,但正統年間王振擁有的宦官行政批紅權,他到死也沒拿到。
四、
就在明英宗大刀闊斧地更正過往的施政弊端時,那幾個在奪門之變中立了大功的野心家鬧掰了,原因是明英宗授予他們的權力分配不均。於是,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三個盟友出現了分化:徐有貞入閣參與機要,決策國家大事,每天忙得很;石亨無仗可打,只能糾集一幫親戚向皇帝要官;而曹吉祥更為不堪,向皇帝討官只能把養子、侄子的名字列上。
因三人出身不同,地位的變化最終激變成不可調和的矛盾。曹吉祥、石亨兩大閒人最先結盟。曹吉祥利用自己司禮監太監的身份,得到明英宗與徐有貞的密談內容,之後再將這些內容反饋給明英宗,讓明英宗認為是徐有貞洩露的。
有了上次的洩密事件,徐有貞的好形象在明英宗面前已蕩然無存。於是,徐有貞順理成章地遭到貶官外放,離開了朝廷。或許沒有人意識到,徐有貞的被貶,恰恰是明英宗最想看到的。
徐有貞固然有才,可這樣一個靠誣陷忠臣、謀劃政變上位的內閣首輔,並不利於導向性宣傳。但隨意處置一個有功之臣,恐怕滿朝文武皆會寒心,如此“借刀殺人”便成了最好的手段。曹、石二人趕走徐有貞後,自身處境卻越發不好了。隨著徐有貞的離開,奪門之變的利益小集團徹底失衡。明英宗見縫插針,提拔了彭時、年富、王翱等人,依靠新興的文官集團勢力逐步分化曹、石二人,奪回屬於自己的至尊皇權。
或許明英宗也能意識到,無論自己多麼勤政,多麼改過自新,還是會受到後人的詬病。所以,在天順朝有限的時間裡,他就像一個走上考場的學生,專挑分數高的大題先做,儘量為自己爭取一個好的執政成績。
在執政答卷上,明英宗選中了三道與自己情感有關的大題:釋放建庶人,恢復宣宗朝胡皇后的名位,以及廢除自明朝建立以來一直存在的宮妃殉葬制度。有趣的是,在這三道政治題目上,他至少有兩道是蒙對的。
天順八年,38歲的明英宗駕崩。從王朝的基礎民生到後宮私生活的無微不至,明英宗都像是一個認真改錯的孩子。“英宗”這個諡號的意思大概為“英年早逝,大業未成”,這多少有點考卷只做到一半,卻不得不到點交卷的惋惜意味。自始至終,他彷彿是個孩子,來不及長大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