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啟的這個學生不被冤殺,明朝會怎樣

[ 歷史故事 ]

近讀晚明史,讀到西洋火炮專家孫元化之死,不勝欷歔。

歷史會那麼快滅亡嗎?

一、

公元1632年9月7日,孫元化在北京西市被斬首,年僅51歲。孫元化是上海嘉定人,學貫中西,當年大明火器部隊總司令。他任登萊巡撫時,甚至組建了一支擁有27名葡萄牙人炮手的外籍軍團。古文獻學家、科技史學家胡道靜先生稱他為上海地區最傑出的三位科學家之一,其他兩位是徐光啟和黃道婆。

徐光啟是孫元化的老師,老師將學生帶上西學之路,學生青出於藍,他潛心研究西洋火炮,寫出了專業著作《西洋神機》,成為明末獨一無二的火炮製造和彈道學的專家。明朝文臣武將,先是抗拒西洋火炮,等到努爾哈赤崛起所向披靡時,他們終於發現了“神器”的厲害,屬於孫元化的輝煌時間開始了。他協同袁崇煥駐守寧遠,主張築城制炮,在著名的“寧遠大捷”中,面對驍勇無比的後金鐵騎,寧遠城頭11門西洋大炮成了恐怖的超級大殺器。

孫元化受得重用,逐漸高升,他領先時代的軍事思想也迅速得到實踐:其一,明軍當時有火器,但射程短,甚至比不過後金的弓箭,他主張用射程遠的西洋大炮來解決問題;其二,後金騎兵天下無敵,他主張大炮架在城上,而不是放在曠野中,堅城與大炮互相依存,發揮火器威力。他雄心勃勃,想練就一支掌握火炮、戰術先進的勁旅,收復遼東。

然而,壯志未酬,他麾下遼籍軍人發起“吳橋兵變”,連陷四城,兵臨登州。孫元化一心想招撫,卻因種種掣肘,錯過機會,結果城外的孔有德串通城內的耿仲明,殺入城來,孫元化被叛軍所執,自刎未果。他堅拒叛軍擁他為王的計劃,離開登州進京,被逮捕下獄,最終遭到冤殺。

他的死,影響了歷史程序:徐光啟拯救學生失敗,心灰意冷,從此告別軍事,不久病故,明朝造炮人才出現枯竭,武器改革遭受重創。可以說,孫元化之死,代表西方軍事專家派淡出了明朝軍隊。而後金,卻成為大贏家:1633年4月,在孫元化死去7個月後,孔有德、耿仲明在山東無法立足,渡海投奔後金,帶去了13000多人,數百艘船,最關鍵的,還有大量西洋火炮與嫻熟的火器手。這支明朝最精銳的火器部隊的叛逃,使明、金軍事力量對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二、

假如,假如有假如,假如時人多些智慧,多些寬容,多些公心,孫元化不會死。

讓他命運發生逆轉的“吳橋兵變”,堪稱“一隻老母雞帶來的血案”:孫元化駐登州(今天的山東蓬萊)時,重用遼人,但山東人卻處處排擠這些外來戶。孔有德率部出征時,沿途遭遇閉門罷市,遼兵一路挨凍受餓。到吳橋時,一名餓極計程車兵搶了山東望族王象春家僕的一隻雞,家僕仗勢,鬧上門來,孔有德將搶雞士兵“穿箭遊營”,遼兵壓抑已久的憤怒被點燃,一頓拳腳,將那個飛揚跋扈的家僕打死。孔有德慌了,想花錢了事。此時群情激昂,士兵譁變在即,雙方都需冷靜。但王象春的兒子更加飛揚跋扈,不依不饒,孔有德走投無路,又受人唆使煽動,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率亂兵把王家給滅了門。

叛軍倒戈殺回登州,事情越鬧越大,但兵變之初,孔有德並非想叛亂,而孫元化也堅持用和平方式解決兵變,試圖招撫。遺憾的是,他想撫,山東同僚卻想趁機滅掉這股遼兵。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