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與竹

[ 歷史故事 ]

竹是植物界公認的四君子之一,有傲骨的文人雅士,大都喜歡竹。

早在魏晉時期,就有著名的“竹林七賢”。他們遠離朝堂,隱居山野,匿身於茂林修竹,崇尚自然,追求一種與世無爭的自由生活。“書聖”王羲之每到一處,若是發現沒有竹子,簡直睡不著覺,必親手種上方才罷休。

對竹的喜愛,大文豪蘇東坡也不例外。年輕時候他的理想就是“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他不光種竹,寫竹,詩詞歌賦樣樣都來,毫不吝惜地讚美竹:“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縱如此,他仍嫌不過癮,還經常擼起袖子縱橫才情揮毫潑墨。他與擅長畫竹的表兄文與可,研討探究出“胸有成竹”的繪畫法度,共同開創了以枯木怪石瘦竹為特點的湖州畫派。

竹是有節的,尤其是在厄運突如其來時。因“烏臺詩案”被人誣陷,他在井壁牢獄中看到天窗外搖曳的竹影,便陡然獲得一種力量加持,提筆寫下“蕭然風雪意,可折不可辱”。僥倖不死被貶黃州後,他仍不改初衷,又寫道:“不俗又不瘦,竹筍加豬肉。”在這裡,他把一張嘴吃出了新境界,並從此在吃貨的道路上再也剎不住車。他在東坡遍植翠竹,而東坡的竹子,也成就了東坡居士“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瀟灑轉身。

蘇東坡曾在《遠景樓記》這篇文章裡,對自己的故鄉眉州有一個精準的描述:“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貴經術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農夫合耦以相助。蓋有三代、漢、唐之遺風,而他郡之所莫及也。”

這說明眉山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民風淳樸家族意識很強的地方。他特別指出,如果當政的地方官能夠秉公執法造福一方,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福祉,這裡的老百姓就會感念不盡銘記在心。“民事太守縣令,如古君臣,既去,輒畫像事之,而其賢者,則記錄其行事以為口實,至四五十年不忘。”

眉山人對這位千年不遇的曠世奇才,引以為豪壯的東坡老鄉,最長情最深沉的紀念和懷想方式,除了修葺如舊的三蘇祠,紗轂行古街道,更加巍峨壯觀的遠景樓,保持原貌的可龍里蘇家墓地,以及新修的四大城市主題公園之外,千百年來,一直保持原生狀態的,就是四季蔥蘢遍佈眉山鄉野的竹子。

登高遠望,丘坡田灣之間,家家戶戶無不安居於幽篁環抱之中,藍天白雲之下;但凡有竹的地方必有人家,凡有人家的地方必有清風徐搖的竹。房前屋後,竹繞家圍,炊煙裊裊飄過竹梢,是這裡最美的鄉村即景。

補充糾錯
上一篇: 李商隱的雨
下一篇: 孔子真假有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