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第一次鴉片戰爭不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清朝和英法聯軍都“正視”了對手,拿出了看家的本領和軍隊,在中國的京畿重地,測驗了各自的成色。
1.悲劇預演
雙方陸軍在1860年的第一次碰撞,發生在英法聯軍從北塘進攻大沽口路上,即新河之戰。根據英法聯軍參戰者的記錄,蒙古騎兵頭戴兩條動物尾巴裝飾的帽子,排出了2000米長的人牆。
無法忍受炮火傷亡,開始騎兵衝鋒的清軍,先是攻向英軍第3團,被排槍擊退,又轉向第4旅,還是被擋在陣地前無法寸進,只能撤退。
當8月12日的戰鬥結束後,方圓幾公里的戰場上,到處都是清軍騎兵的屍體,軍官們指著地上強壯的屍體說,他們只是缺乏正當的操練。此戰,英軍死1人,傷19人。
清軍的統帥,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面對這樣的戰績,唯一可以聊以自慰的就是,8月12日的新河之戰,清軍只以2000人迎敵,兵力遠遜於多達8000人的洋兵,而且,在大沽口防區1萬兵馬中,真正的蒙古騎兵只有2000—3000人,其餘多是缺少訓練的綠營新兵和早就廢了的京營兵。
所以,僧格林沁還是憋著勁要給曾經的“世界最強騎兵”找回面子,認為在陸戰中,自己完全沒有必要畏懼遠道而來的英法蠻夷。
在戰爭號令發出之後,整個蒙古草原到處是調動軍隊的傳令兵,哲里木盟馬隊1000,卓索圖盟馬隊2000,昭烏達盟馬隊1000,察哈爾騎兵5000,陸續趕到北京。
9月18日中午,4000名法軍和4000名英軍行進到通州張家灣,在行軍中遭到隱蔽在樹林中的清軍炮火伏擊,隨後,3000名正牌蒙古騎兵對行進中的聯軍發動了衝鋒。
從草原上匆匆調來的蒙古馬沒有聽過如此巨大的聲響和爆炸的火光,在英軍反應迅速的幾百支格里芬火箭轟擊下,互相沖撞,亂作一團,根本就沒摸到敵人的邊。
此戰,英軍死1人,傷17人,法軍只有17人受傷,而清軍傷亡1000餘人。張家灣之戰,就這樣悽慘地落幕了,也為之後八里橋的悲劇做了預演。
2.徹底崩潰
1860年9月21日,3萬名大清朝所能蒐羅到的,最後的滿洲、蒙古的精銳步騎兵,在八里橋橋頭,排出長達5公里的弧形陣線。清軍騎兵排成密集隊形,放開馬力賓士而來,除了震耳的馬蹄聲,陣中沒有發出任何聲音,包括指揮的聲音,全部服從於軍旗無聲的指揮。
八里橋戰場正面寬度不夠,清軍騎兵都是200—500騎一隊,發動衝鋒,而且他們的主要裝備是火槍和馬刀,而非有可能對付刺刀方陣的長矛。
在連續的“自殺式”衝擊之下,儘管清軍往往採取衝進射程內以火槍對射的打法,過於凸前的法軍步兵仍幾乎支援不住,幾個陣地竟然讓部分勇敢的清軍官兵衝入,但是肉搏能力渣到極致的清軍騎兵,竟然在近身肉搏中不敵法國人的刺刀,根本沒有形成突破。
英國人的大炮迅速轉向支援,錫克騎兵發動了標準的歐洲式槍騎兵衝鋒,如牆而來的長矛輕而易舉地刺穿了蒙古騎兵的陣列,裝備著左輪手槍和馬刀的英國胸甲騎兵也加入了戰場。
在大炮轟擊下,聯軍步兵排成刺刀陣開始向前推進,戰鬥進入最後的階段。在河邊英軍第15旁遮普步兵團在2門榴彈炮配合下,粉碎了300—500名身穿黃色馬褂、打著黃色軍旗的清朝皇家禁衛軍反擊。
身穿黃馬褂的清廷皇家禁衛軍排著10幾列縱深的笨拙方陣,扛著火繩槍,頂著英軍的炮火齊步前進,甚至試圖以白刃戰阻擋聯軍,直到法軍全部上刺刀,向八里橋做最後的衝鋒,如英國人所贊,“好一場白刃戰”。
曾經被炮火打散又多次重整的八旗禁衛軍在刺刀面前迅速崩潰了,丟失了10門火炮,帝國的首都向侵略者敞開了大門。
3.技不如人
戰後,法國人巴贊庫爾稱讚說,中國士兵,特別是蒙古士兵,表現勇猛,無可非議。然而,近代戰爭中只有勇猛是不夠的。
在成吉思汗的時代,蒙古騎兵使用的是150斤拉力的強弓,到了皇太極時代,滿蒙騎兵可以使用120斤強弓,就是到了康熙乾隆時代也可以使用90斤拉力硬弓。而到了咸豐年間,很多接近內地的盟旗已經以耕地為主,而這次徵調的蒙古騎兵實際上都是各個王公手下的農牧民,根本不是脫產的正規軍,這些蒙古人和馬都沒有受過訓練,乘馬上了戰場甚至會因為巨大的爆炸聲而受驚。
同樣,由於蒙古草原長期的和平和喇嘛教的傳播,普通蒙古人的騎射本領已經下降到了驚人的程度,多數牧民只能使用拉力為20—30斤的弱弓,既沒有射程,也沒有穿透力,更加沒有射速。
另一部分“精銳”則因為距離文明更近而改用火槍,但欠缺訓練的現實,使得他們馬上肉搏的能力也退化到驚人的程度,因此,當他們面對印度錫克騎兵時,除了憑藉優異的馬術逃跑之外,完全沒有可稱道之處。
戰鬥結束後,聯軍共繳獲27門銅炮,大量火槍、大刀、長矛以及其他武器。另外還有數千個裝得滿滿的箭袋,這些箭此後一連好幾天,都被充作聯軍營地篝火的燃料。
其中,那27門銅炮在戰鬥中一直持續開火,可他們的炮彈沒有一發落在聯軍頭上,都打在了樹梢上。
這部分“精銳炮兵”的表現,其實在之前的俄國駐華使節的眼中已經看到了預兆。
這位使節受邀參加觀摩北京禁旅八旗的大會操,他看到八旗的“精銳炮兵”點放大炮後,炮彈落在了不遠處,作為仲裁的清朝大臣只是看了看,就宣佈射擊合格……
另一個笑話下令清點八旗的武備,發現武庫中存放著康熙年間製造的鳥槍,經過演放之後,得出結論,這支100多歲的“老爺爺”質量要比咸豐年間新造的火器質量更好……
哪怕是這樣的“精選”火器,聯軍的軍醫也非常喜歡,因為他們發現清軍的鳥槍子彈在打中身穿呢子軍裝的聯軍士兵時,往往只有白光一閃,擦破一點油皮,而不會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此戰,英法聯軍傷亡極其輕微,卻打光了幾乎全部的彈藥,只能停下來等待天津運來的補給。
輕微到什麼程度呢?英軍死2人,傷29人,法軍死3人,傷1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