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直的境界

[ 歷史故事 ]

在江西吉水縣,流傳著一句歌謠:“割不盡的韭菜地,打不死的鄒元標。”這個鄒元標就是吉水人引以為傲的老鄉,生於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是個有名的才子,9歲即能誦讀“五經”,因而有“神童”的美譽。不過他最令人稱道的並不是才學,而是疾惡如仇、剛直不阿的暴脾氣。

萬曆五年(1577年),年僅26歲的鄒元標以優異成績高中進士,分配到刑部觀察政務,相當於實習生,學習業務知識規則。誰也沒想到,一個小小的實習生,一出場就令整個官場震動。

原來在這一年,明朝以工作需要為名縮短或取消“丁憂守制”,可不必去職,以素服辦公,不參加吉禮。

“奪情”之舉看似理由充分,但因為有違祖制,受到了一些大臣的極力反對,其中以吳中行、趙用賢、艾穆、沈思孝四人最為激烈,上疏極諫,反對“奪情”。張居正怒不可遏,對四人施以“廷杖”。這板子打得有多狠?吳中行“廷杖幾斃”,幾乎被打死,後來中書舍人秦柱帶醫生救治他,去除腐爛的肉數十碗,“大者盈拳,深至寸,一肢遂空”,足見刑罰之殘酷。一時間朝堂之上噤若寒蟬,無人再敢出聲。

正是在這個時候,鄒元標站了出來。他懷揣著連夜寫好的奏疏,上朝時正趕上吳中行等人受廷杖刑,目睹了那血腥的場景。放一般人早望而卻步了,然而等板子打完了,他依然把懷裡的奏疏拿出來交給中官,還哄騙他說:“我請個假,麻煩轉達!”等到奏疏傳到張居正手裡,一讀,氣得臉都白了,只見奏疏上寫道:

“臣看到張居正的上疏說:‘世上先有非同尋常的人,然後才能做非同尋常的事。這是把奔喪看作尋常小事而不屑於去做的人。誰不知道人只有恪守仁、義、禮、智、信五種道德倫理才能成其為人,現在這個人,父母活著時不去照顧,父母死了不去奔喪,還自我吹噓為非同尋常的人,世道人心不認為他喪失天良,就認為他是衣冠禽獸,這能叫作非同尋常的人嗎?”

這是將堂堂的內閣首輔、當朝宰相罵為禽獸,這誰能忍得了?震怒之下的張居正同樣大刑伺候,當庭賞了鄒元標八十大板,這八十大板打得他半死,一條腿也斷了。這還不算完,接著又被流放到了荒遠的貴州都勻衛(今貴州省都勻市)。

許多人都讚歎鄒元標的骨頭夠硬,也嘆息他就此毀了大好前程。然而風水輪流轉,後來張居正死了,一些人看到了翻盤的機會,大力詆譭他,萬曆皇帝下旨抄家,於是那些張居正的支持者被趕出了朝廷,而過去那些反對者則成了功臣,召回京師,提拔重用。鄒元標藉著這股東風,重新回到了權力的中樞,授職吏部給事中。

40年後,鄒元標已經70高齡,此時明朝已進入明熹宗朱由校的天啟時代。他感嘆於朝中黨派紛爭不斷,大臣鉤心鬥角,國勢日益衰落,想起萬曆朝張居正主政時的勃勃生機,毅然上疏皇帝說:“(張居正)功在社稷,過在身家,國家之議,死而後已,謂之社稷之臣,奚愧焉?”意思說張居正有功於社稷,不過在個人操守方面有些瑕疵,從國家的角度看,他的確做到了死而後已,可以稱得上社稷之臣,如果不為他平反,心中有愧啊!在鄒元標的極力推動下,明熹宗為張居正恢復了名譽,子孫後代也可以廕襲官職,正式予以平反。

當初被張居正打板子,幾近於死,現在回過頭來又為張居正鳴不平,如此巨大的轉變讓許多人感到困惑不解。同僚加好友左光斗就曾問他:“你當年罵張居正,今天又為張居正說話,不是首鼠兩端嗎?”鄒元標感慨說:“沉浮半生,方知江陵之艱辛也。”有人說他全沒有了剛做官時的那種氣魄,他笑著解釋說:“大臣跟言官是有區別的。風度超絕,說話無所禁忌,是言官的事情;大臣關心的是國家大的利益和損害,以維護國體為己任,怎麼能像年輕人那樣怒形於色呢?”

當年主考官把鄒元標進士考試的試卷拿給張居正看,張居正閱後感嘆說:“此子性剛直,可堪大用也。”看來,他沒有看錯人。沒錯,鄒元標不變的是他一生剛直不阿的品格,他一生多次被貶,卻從未低頭;變的則是他看問題的角度與方式,四十年世事磨礪,讓他理解了張居正的志向與苦衷。於是他選擇了向過去的自己認錯,與所有仇怨和解。

所謂正直,從來不是稱量別人的天平,而是丈量自己的標尺。肯於低頭的鄒元標,為我們展示了正直的真正境界。

補充糾錯
上一篇: 趙襄子學御
下一篇: 吃餅與惜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