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讀《千字文》,讀到“雁門紫塞,雞田赤城”,看了註釋,才知紫塞是指長城。那麼,長城緣何稱紫塞呢?
我們先來看塞。塞是個會意兼形聲字,本意是堵住器物的塞子。塞做四聲讀時,用以指邊界上險要的地方。漢語裡有許多詞彙跟塞有關,如關塞、塞外、邊塞等。成語中有一個塞翁失馬,這個塞翁可不是指一個姓塞的老者,而是指住在關塞的一個老頭。長城始建於西周時期,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舉全國之力,修繕連線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長城自此成為中國北部最重要的邊界。古人把長城統稱為塞,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稱長城為紫塞,並非《千字文》作者梁朝周興嗣的獨創。西晉崔豹在《古今注·都邑》裡講:“秦築長城,土色皆紫,漢塞亦然,故稱紫塞焉。”南朝宋詩人鮑照在《蕪城賦》中也說:“南馳蒼梧漲海,北走紫塞雁門。”崔、鮑兩人都早於周興嗣,可見至少在西晉時已有了紫塞這個稱謂。
崔豹說長城土色皆紫,得名紫塞,說得比較隱晦。楊絳曾說:“我國各地土色不同,有黃土地,紅土地,黑土地等。長達萬里的長城下,土盡紫。為什麼呢?築長城的老百姓有生還的嗎?一批批全都死在城下了。‘屍骨相支拄,不全都爛在城下了?老百姓血肉之軀摻和了泥土,恰是紫色。這種泥土裡花開紫色,真是血淚之花了。”
想起《義勇軍進行曲》中有一句:“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想來也是與前人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