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史裡有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皇帝帝王,雖然康熙皇帝也有過“各人所不宜之物,知之即當永戒”的說法,強調吃飯要有節制,但並沒有“不吃第三筷子”的規矩。又如《御膳單》記載,清朝嘉慶皇帝在避暑山莊遊獵時,一天的膳食裡就有“燕窩肥雞”“燕窩酒燉鴨絲”“燕窩燒鍋鴨絲”等多種“燕窩菜”。而乾隆皇帝更是每天早膳固定要吃“冰糖燕窩”。
不過,皇帝“怕下毒”也是常識。明太祖朱元璋聽說兒子晉王朱棡“鞭打膳夫”的訊息後,立刻對朱棡一頓大罵:“於操膳切記忌之,保命也!”也就是說,倘若得罪了廚師,惹得人家給你投個毒,你權勢再大也會防不勝防,早晚沒了命。
當然,只靠“尊重廚師”,顯然還不能“防毒”。所以在古代的皇宮裡,也形成了一整套“驗毒”制度。比如清朝的宮廷裡,每次“御膳”擺好後,都先要用銀牌來檢驗,銀牌不發黑才算過關。然後再由小太監來“嘗膳”,確定無毒後才端給皇帝食用。而且每一名廚師甚至雜役,都要列在膳單上,只要有問題就照名單抓人。
所以在古代,“給皇帝下毒”這事兒,比拿刀行刺還高難度,皇帝們碰上自己喜歡的食物,一般都可以放心吃,不必“菜不過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