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幾千年的時間裡,古人的鞋子都不分左右。在古人看來,分左右的鞋子叫“鴛鴦鞋”“運腳鞋”,只有下等低賤的人才會穿。
西晉時期,按照規定,商人必須一腳穿白鞋,一腳穿黑鞋,因為很多商人與官府勾結,能耐很大,基本上屬於黑道和白道通吃,所以古人稱這種鞋為“黑白兩道”,也是“鴛鴦鞋”的來源。
而“運腳”是什麼意思呢?一指運費, 《舊唐書》裡記載道:“又江淮等苦變造之勞,河路增轉輸之弊,每計其運腳,數倍加錢。”二指搬運工,郭沫若曾寫過:“愛牟和運腳在房裡捆起行李來,他們一面做工作,一面還在繼續著剛才的話。”
那麼,不分左右的鞋子會不會磨腳呢?首先,古代製作的鞋子大都非常柔軟,像是麻鞋、草鞋。就算用動物皮製作鞋子,人們也會細細處理,讓鞋子非常柔軟。其次,古代鞋子不像現代鞋子那樣與腳緊密貼合,古代鞋子走的是寬鬆風格,所以不會存在鞋子買回去太小穿不上或者穿上磨腳等問題。
雖然古人的鞋子左右腳一樣,但試鞋時基本都是先試左腳,這其中蘊含了生活的智慧。因為人的左腳一般比右腳稍微長一點,所以只要左腳合適,右腳基本上就沒有問題。
而且古人的鞋子不講尺碼,只說鞋號,稱“腳第幾”。還記得課本上《鄭人買履》的故事嗎?文中主人公就是在家裡量好尺碼,然後去集市上買對應尺寸的鞋。
不僅中國古代的鞋不分左右腳,國外以前的鞋也不分左右腳。1876年,中國第一雙分左右腳的皮鞋面市;1818年,第一雙分左右腳的鞋子在美國出現。它們距今都已有一兩百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