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昀,字曉嵐,清代文學大家。乾隆年間修 《四庫全書》,他任總纂官,校訂整理,撰寫提要。《四庫全書總目》是其“一手刪定”,可見其才學。
當初,紀昀接受修《四庫全書》這個命令的時候,就開始物色編撰人員。他首先想到翰林院,因為這裡是全國才子聚集的地方。紀昀來到翰林院之後,大家都知道紀昀是文學大家,所以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向紀昀請教。紀昀也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這時候,有一位叫張佗的翰林,寫了兩個字“穮”和“蓘”,問紀昀怎麼念。紀昀認為根本不存在這兩個字,是張佗為難自己,訓斥張佗不尊師重道。
其實,有穮、蓘這兩個字。穮,是指鋤地或者耘田除草;蓘,是指用土培苗根。張佗無緣無故捱了一頓訓,感到很委屈,但當著這麼多人的面,張佗也不好意思說破,就提醒紀昀:“大人,您可以回去看看《左傳》。”
紀昀回去之後,拿出《左傳》細細地看了看,當看到“……武將信以為本,循而行之。譬如農夫,是穮是蓘,雖有饑饉,必有豐年……”時,不覺大驚失色。
第二天,紀昀專程來到翰林院,當著大家的面,對張佗說:“昨天我錯怪您了,是我學識不夠。回去後,我在《左傳》裡確實看到這兩個字,我向您道歉。”
然後,紀昀深深地向張佗鞠躬,贏得張佗的原諒和大家的讚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何為大家?除了學識淵博之外,更主要的是心胸、人品和對知識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