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2月19日午後,魯迅和許廣平已在梁園豫菜館定好了選單。晚上,他們要在這裡請客吃飯。請誰呢?
原來,蕭紅、蕭軍已於11月1日從青島啟程前往上海了。與其說是啟程,不如說是躲避。為了躲避特務的追逐,他們只能拋棄暫時的居所,混進一艘客輪,匆匆逃往上海。在此之前,蕭紅給魯迅寫信,請求得到幫助,並將寫好的兩部長篇小說事先用掛號信郵寄給魯迅。在信中,蕭紅還說,因為生活原因,需向魯迅借20元錢。
魯迅要請的人正是蕭紅、蕭軍,同時又邀請了茅盾、葉紫和聶紺弩等作家。魯迅怕蕭紅他們初來乍到找不到地址,又在頭一天的邀請函裡特別叮嚀:“梁園地址,是廣西路三三二號。廣西路是二馬路與三馬路之間的一條橫街,若從二馬路彎進去,比較近。”足見魯迅對這兩名青年文學愛好者有多麼重視和愛護。
魯迅的用意很明顯,他要借這次宴請,把蕭紅、蕭軍推介出去,讓他們走出困境,有所作為,見識這些“可以隨便談天”的人。這是蕭紅文學創作之路上的一個重要起點和生活的轉折點。這次宴請過後不久,蕭紅請魯迅作序的《生死場》即在《國際協報》的文藝週刊上連載。1935年,《生死場》收入“奴隸叢書”,由上海容光書局出版,署名“蕭紅”。蕭軍的《八月的鄉村》也於1935年8月由上海容光書局出版發行。年僅24歲的蕭紅一炮而紅,步入文壇,並以此奠定了她日後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
受到魯迅的宴請,蕭紅的久久難以平靜。其實,在宴請之前,他們已經和魯迅在內山書店見過一面。宴會上,蕭紅談了他們的遭遇和兩部長篇小說的情況。臨別時,魯迅掏出早已準備好的20元錢,放在蕭紅的手裡。看著眼前這位瘦小病弱、冒著嚴寒親自張羅的老人,蕭紅熱淚盈眶。
許廣平後來回憶說:“流亡到來的兩顆倔強的心,生疏,落寞,用作歡迎。熱情,希望,換不來宿食。這境遇,如果延長得過久,是可怕的,必然會銷蝕了他們的。因此,為了給他們介紹可以接談的朋友,在魯迅先生邀請的一個宴會里,我們又相見了。”這次宴會,原本以慶祝胡風兒子滿月為名,但胡風一家並沒有前來參加。
毋庸置疑,魯迅是蕭紅、蕭軍“南漂”上海的貴人。從此以後,蕭紅成了魯迅家中的常客,二人成為志同道合、亦師亦友的忘年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