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門不用手,為何要用磚呢?這塊敲門磚究竟是塊什麼磚呢?
“敲門磚”這個詞大約出現在明代。田藝蘅在《留青日札·非文事》裡說:“又如《錦囊集》一書……抄錄七篇,偶湊便可命中,子孫秘藏,以為世寶。其未得第也,則名之曰撞太歲;其既得第也,則號之曰敲門磚。”西湖居士《春遊》也說:“這是敲門磚,敲開便丟下它。我們既做了官,作詩何用。”我們由此可以發現,原來這塊磚指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也稱制義、制藝、時文、八比。八股文從“四書”“五經”取題,內容必須用古人的語氣,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而句子的長短、用詞的繁簡、聲調的高低等也都有相關要求,字數也有限制。說白了,這就是古代的程式文,沒什麼“技術”含量,因而有識之士對其嗤之以鼻,視其為沒什麼用、只能敲開仕途大門的“磚”。
不過,敲門磚並非明清人士的原創,它的源頭是敲門瓦礫。宋代的曾敏行在《獨醒雜誌》裡講了個故事引用許將科舉登科時所作文賦裡的一句打趣他。許將有點不好意思,說這句不過是敲門瓦礫,蘇兄倒還記得。
為啥古人用瓦礫或磚敲門?古時大戶人家房子都特別大,客人在門口敲門裡面一般聽不到,所以敲門人就得撿瓦礫或磚頭用力地敲門,裡面的人才能聽到,才會開門。至於用來敲門的東西,完成使命,就可以扔了。
蘇、許都是北宋名臣,他們的話不脛而走,這才有了“敲門瓦礫”一說。到了明朝,制磚工藝發展,產量大增,明朝人敲門自然喜歡用分量更重的磚,而不用瓦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