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機率和低機率

[ 哲理故事 ]

泰德·威廉斯是棒球史上極其優秀的棒球手,他的擊打率在四成以上。

對於為什麼能有如此高的擊球率,威廉斯並沒有遮遮掩掩,他在《打擊的科學》一書中,向世人分享了自己的擊球技巧。在威廉斯看來,棒球擊球區域可以劃分為77個,當球進入最理想區域時揮棒擊打,就能保證四成以上的擊打率。如果勉強去擊打位於最邊緣位置的球,擊打率會下降到三成以下。也就是說,為了儲存體力並取得最好成績,威廉斯只擊打高機率球,對於那些低機率球一律放棄。

威廉斯的技巧既富含科學道理,又有實踐經驗做支撐,但還是遭到了一部分人的質疑。想象一下,球場上有上萬名觀眾在吶喊助威,球員是站在那裡等待高機率球,還是揮舞球棒擊打飛來的每個球呢?真實情況是,為了不讓觀眾覺得自己“懶惰”“沒用”,大多數球員選擇了後者。

無獨有偶,以色列經濟學家阿扎爾對足球門將撲點球做過統計:當門將待在中路時,撲住點球的機率為33.3%;而撲向左路和右路,撲住點球的機率分別為14.2%和12.6%。照此統計來看,罰點球時,門將最應該待在中路。可實際情況是,只有6.3%的門將選擇守在中路,剩餘93.7%的門將會根據自己的判斷左右出擊。透過心理因素分析,阿扎爾認為,一旦站在球場上,門將很容易被周圍的氣氛感染,對高機率一說置若罔聞。對他們來說,表現神勇顯得更重要。

威廉斯說:“要想取得高擊打率,根本不需要打每個球,只擊打高機率球就可以了。”也就是說,我們只用耐心等待好球出現,然後發力一擊就可以了,完全沒有必要不管青紅皂白地胡亂揮棒擊打。可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從容面對低機率球呢?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