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商十悟

[ 哲理故事 ]

我們經常講戰略,根據我多年的經驗,創業率最高的,還是衣食住行,那是人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到中等收入階段之後,人們開始關注自己的壽命和生活質量,大健康產業應運而生。

企業家最重要的能力,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前瞻性,深度認知能力決定了以史為鑑,洞察未來。我從商四十年,在經商方面的一些感悟,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為商之本

我們講的是,以史為鑑,才能夠提高洞察未來的能力。為商之道是創造財富和價值,更重要的是要收穫尊重,這就是商人和企業家的區別。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韓國有部電視劇叫《商道》,它用 50 集電視劇講了做生意的人所必須遵守的道理“商道就是贏取民心”.我自己理解這句話就是,一個企業的成功取決於它在多長時間、多大的區域贏得了多少客戶的信任和追求。

二、企業之於社會如同樹木之於土地

大自然有一個規律,凡是長得快的樹,葉子要麼非常大,要麼非常多。比如柳樹,葉子非常小,但非常多;比如桐樹,葉子不多,但非常大。為什麼這種樹長得非常快?因為秋天的時候,葉子凋落變成養料,為樹木新一輪週期的生長提供了養分。

這個規律用在企業和社會的關係上,也說得通。企業回饋社會越多,惠及的民生越多,企業獲取的回報也就越多,同時也會被越來越多的人信任和選擇,那麼在新一輪生命週期裡,企業獲得的資源就會更多。

企業在面對社會環境時,第一步要學會適應,先活下來,因為適應是為了生存。第二步是利用,利用階段性的社會環境,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利用是為了發展,生存—利用—發展—改善—回報,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迴圈。

三、儒家思想、“兩個邊界”與“四可原則”

止、定、靜、安、慮、得。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素有“貴知止”,知止是非常寶貴的。

我之前說過一句話,我說所有的企業要學會給自己劃兩個邊界,一個是行業的邊界,一個是市場的邊界。我自己叫它“原點半徑論”,就是以自己的初心為原點,以能力為半徑。

以初心為原點:因為辦企業是一件很苦的事情,在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做企業就要時時刻刻面臨挑戰和競爭,要扛過去就需要時刻記住自己創辦企業的初心和使命。

以能力為半徑:半徑一定要小於能力,也就是要留有餘地,當自己的半徑大於能力的時候,就會出現“小馬拉大車”的現象,就是我們常說的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

去年我給自己的投資制定了 四個原則:第一、可持續,所有的生意不能持續,就不能做久;第二、可複製,任何不能複製的生意,是不能做大的;第三、可協同,可複製的N個複製品之間,如果不能形成協同關係,就不能形成一個系統;第四、可控制,就是上面提到的“原點半徑論”,任何商業系統都需要一個可控制的邊界。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幹得好也要反省
下一篇: 膠帶紙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