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是北宋沈括著的一部筆記,裡面記載了宋太祖趙匡胤與臣下趙普的一段對話。太祖問:“天下何物最大?”趙普沒有馬上回答,一直在深思熟慮。在太祖的追問下,趙普答道:“道理最大。”
趙普說這天下道理最大,說得真好。抗日戰爭時期,北大、清華、南開三校遷到昆明,合併為西南聯大,龍雲是當地最高行政軍政長官,按說是“最大”了。他向西南聯大校長梅貽琦說情,想讓自己的孩子讀西南聯大,結果遭到梅貽琦的拒絕,這讓他很感意外,自然也很不高興。後來聽說,梅貽琦自己的孩子也因為沒有考上西南聯大,而不得不讀別的大學,這才氣消了。龍雲本來以為,這世間權力最大,可以無往而不勝,然而,當他遇到“寡言君子”梅貽琦之後,他才明白,這世間並不是權力最大,而是道理最大。達不到西南聯大的錄取分數線,高官的孩子也是進不了西南聯大讀書。
懂得了這世間道理最大的道理,一個人就學會了敬畏。
《明史·海瑞傳》中記載,海瑞擔任淳安縣知縣的時候,總督胡宗憲的兒子路過淳安,因不滿食宿而把驛站官吏倒吊起來懲罰。海瑞知道後說:“以前胡宗憲公巡察轄區,命令經過的地方不要供設帷帳鋪張浪費。如今這個人行裝豐盛華美,一定不是胡公子。”從他的行李中搜出一千多兩銀子,上繳國庫,並把這件事報告給了胡宗憲,胡宗憲沒有怪罪海瑞。
按理說,胡宗憲是海瑞的頂頭上司,海瑞找他兒子的麻煩,他隨便給海瑞穿點小鞋,也夠海瑞喝一壺的。但胡宗憲懂得敬畏,他知道這世間道理最大,雖然說官大一級壓死人,但若利用手中的職權徇私枉法,那麼,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為天下人所不齒。胡宗憲,有所為有所不為,值得敬重。
生活就變得條理分明,一目瞭然。不用貴勢壓人,也不畏人貴勢,只給他講道理,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道理是什麼?是道德規範,是法律風俗,是世間常識。“入鄉隨俗”是道理,“法不阿貴”是道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道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道理。公交車上,主動為老人讓座是道理;紅燈停、綠燈行是道理;私家車停車不要佔用消防通道是道理;共享單車要停放在指定位置是道理;考試不舞弊是道理;不出售假冒偽劣產品是道理;劇烈運動後不要馬上坐下來是道理;“腹有詩書氣自華”更是道理……
如果生活中,人人都懂得道理最大這個道理,那麼,人人都會成為講道理的人。人人講道理,就不會有人耍橫,倚強凌弱,以大欺小,以智欺愚,以眾暴寡。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道理最大的社會。道理最大,才能人人平等;道理最大,才能人人享有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