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靜便是好心境

[ 哲理故事 ]

灰塵落入水杯中,會使水變得渾濁,如果不停地晃動杯子,灰塵也不會安分。靜下來,待灰塵慢慢沉澱,水才會還原其本來的面目。內心正如這杯水,外界太多的灰塵都想進來攪鬧一番。此時,越急躁越無法取得好的效果。靜下來,哪怕只是暫時靜下來,給自己冷靜思考的時間,就能解決很多問題,也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事故。《誡子書》中說“非寧靜無以致遠”。很多時候,做一條清流無疑是更好的選擇,在滋潤自我的同時,也能為身邊人帶去一絲清涼。

老子有言:“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無論是水的混濁還是內心的不安,靜下來,才可以令之沉澱。“靜之徐清”是一種修養,更是我們需要磨鍊的本事。暫時的冷靜和心安或許並不難,但是這份寧靜能夠維持多久?於是老子又說:“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有些人懂得了靜心的道理,但並不見得真的能夠做到心靜。其實不必刻意做什麼,唯一的訣竅便是保持一顆平常心。平常心,看似平常,甚至很多人不以為意,但真正能做到的並非多數。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固然是件好事,然而環境並不因我們的意志發生變化。能夠變化的,只有我們的內心。內心可以隨著環境浮躁,但也能保持寧靜。

南懷瑾說,現在很多修心的人太著重於形式,強行讓自己坐下來,坐多長時間也給自己先進行規定,其實這樣往往容易走火入魔。大隱隱於市,與此是同樣的道理。隱居於山林之中的隱士,只是形式上的隱;能在最世俗的市井中,排除外界嘈雜的干擾,守住自身的寧靜,自得其樂,如此才能算是真正的隱者。正如陶淵明所言:“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同樣處於世間,有人總似心中長草,有人卻可以視車馬喧囂為動人的啼鳴。

原來,心靜了,隨處都是淨土,更見境界。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