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許衡傳》中講,時值兵亂,又是盛暑時節,許衡路過河陽,走得口乾舌燥。路邊有一棵梨樹,結滿了梨,行路之人爭著摘梨解渴,只有許衡端坐梨樹下歇涼,不為所動。有人問他:“你為什麼不摘梨吃?”許衡答道:“不是我的東西,我幹嗎要摘?”那人說:“現在是亂世,這梨子根本就沒有主人,隨便吃。”許衡反駁道:“梨子雖然沒有主人,我的心難道也沒有主人嗎?”
這讓我想到《後漢書》中的一個典故:時任東萊太守的楊震去東萊上任時,路過昌邑。曾受楊震舉薦的昌邑令王密,黑夜拜訪楊震,並送上十兩黃金,哪知楊震當場拒收。王密不解,勸道:“你收下吧,沒有人知道。”楊震說:“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怎麼說無人知道?”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帶著禮物狼狽而回。
許衡也好,楊震也罷,他們都是心有主的人。什麼叫心有主?那就是心存敬畏,有慎獨精神。《菜根譚》中有句名言:“遇豔艾於密室,見遺金於曠郊,甚於兩塊試金石。”在一間密室裡,遇到一位美麗的姑娘;在空無一人的曠野,遇到一塊被人遺失的金子,這是考驗人的兩塊試金石。“人在做,天在看”。一個人在無人監督的環境中,如果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很可能就會慢慢變得肆無忌憚,甚至青天白日也會作奸犯科。
禮樂文化的道德規範。孔子之所以自信地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就說明他道德上的圓熟,已經無須外在的法律境界,所以孔子說自己到七十歲才達到。
從凡人的角度看,偉人效應,我幹嗎要做?事實上,正是在無人處,你砥礪的德行才能潛滋暗長,有牢固的根底,讓你整個人變得自尊自律,謙恭守禮。等到有一天,你的德行為眾人傳揚,那時的你,已經不可能再丟掉這些德行了。因為,你砥礪德行的目的,不是為了虛榮,而是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人每天都面臨各種誘惑,不要以為無人知道,就可以為所欲為。謹記:物可以無主,心不可無主。心若無主,從流飄蕩,那麼,你隨時隨地都可能跌入一個個陷阱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