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麼必須是你的

[ 哲理故事 ]

這個世間,有沒有“該”呢?譬如,該得的名利以及該擁有的人?

你得到了,就是該得,沒得到,就是不該得。得到了,重新失去,也是不該得。幾經輾轉,再回到你手中,還是該得。

生活的真相,可能比這個還要複雜。那些經歷了大起落大浮沉的人,更清楚內裡的跌宕曲折。也許,活到最後,每個人都有發言權。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這個世界,真的沒有多少是該與不該的。

“該”的核心,是排他的,是獨佔的。在自我心理暗示上,上天須保證結果的必然性。但生活會以它的偶然,彰顯自身的撲朔迷離和不可捉摸。

所以,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也不用把這種無常看作不公平。因為在別人那裡也曾有該得的未得到,只是,你僅看到自己的不幸,沒看到別人的不幸罷了。

對於生活中的種種彆扭,順應也許是最好的辦法。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就隨它去吧。

身在其中,就笑著看它來去;身在其外,就坐在路邊靜靜欣賞。

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必須是你的。如果看不透這一點,你就難免會帶著誰都欠你200元的面相。這種面相掛久了,必然對映到自我的氣質,從而令你在他人心中的印象崩塌。

這是一種極壞的心態。它的危害有二:其一,身邊的人會逐漸離你而去,畢竟,誰也不願跟一天到晚悲悲慼慼的人在一起;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你總是快樂不起來,這會危及健康。當你健康的時候,覺得什麼都很重要,什麼都舍不下;當你不健康時,才覺得所有都不重要了。

可是,已經晚了,何必呢?哪怕該是自己的,也要敢於放手給他人。敢舍,是一種活到輕鬆的風度,更是一種活到開闊的能力。古往今來,那些大人物,都是敢舍的人。恰恰俗世中人,才會盯著雞毛蒜皮,錙銖必較。

有時候,我們仰望他人取得的成就,或者羨慕別人過得幸福活得比我們要好。究其原因,只是他們的斷舍離做得要比我們好,比我們徹底。

什麼也捨不得的人,最終可能什麼也得不到。

所以,人與人最大的區別恐怕就是:你做不到的,人家做到了。由此,也便拉開了每個人的人生高度和生活質量。

能悟到,還要能做到。正如王陽明所提倡的,要知行合一。蘇軾被貶黃州,寫下著名的《赤壁賦》,其中就有句子自警,他說:“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他還說,這個世界,你能始終擁有的,就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因為它們不屬於誰,進而才真正屬於你。

也就像蘇軾這樣人生跌落到底的人,才有如此至真至深的感悟吧。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做完”就好
下一篇: 半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