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提前5分鐘

[ 哲理故事 ]

這個時代的標籤就是“快”,發展快,思想快,行事快,每個人都在爭分奪秒地把自己嵌入剛剛好的方塊裡。

《禮記·中庸》有言:“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這裡的“豫”通“預”,就是預備的意思。

凡事做好準備,哪怕只是提前5分鐘,你會變得更加從容。

古人聖訓,誠不欺我。

提前5分鐘,是一種態度

有位網友分享了一次相親時的遭遇:女方各項條件都不錯,他自己很重視這次見面,於是在家精心打扮了一下,還買了束鮮花。

兩人相約11點在咖啡廳見面,結果他遲到了5分鐘。

女方很冷淡地問他:“是什麼讓你遲到了?”

他解釋說:“今天路上太堵了,平時這個時間出門不會遲到的。”

女方抿了口咖啡,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咖啡我請了,謝謝你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見我。”

他像捱了一記耳光,又尷尬又鬱悶,問道:“就因為我來晚了一步?”

女方回答:“我一個小時前到的。”

有人說,不就遲到了幾分鐘,至於嗎?

至於。女方重視這次相親,提前整整一個小時到達,男生卻連提前5分鐘都不願意。

5分鐘,在人生中的佔比不過是滄海一粟。但是這5分鐘,就能決定你的人生高度。若把握好這提前的5分鐘,能讓你每步都走得更加踏實更加堅定。與其讓別人等你5分鐘,不如提前5分鐘。

提前5分鐘,是一種保障

經歷了無數場大大小小的考試,你有沒有思考過:為什麼每次都要提前5分鐘發試卷?

監考老師一面發了試卷,一面卻強調“開考鈴響之前,不允許答題”.

一些考生寧願冒著違規的風險,也要提前計算答案,還自以為搶答很機智。

然而,一名資深的優秀教師曾直言: “據我多年的監考經驗來看,搶答的幾道題並不能為考生的考試換來實質上的優勢。”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要提前髮捲,下筆前的5分鐘又能做什麼?

“考前5分鐘要做的事情很多,檢查試卷、答題卡是否漏印、模糊,文具是否齊全,如果中途才發現問題,可能前功盡棄。”

5分鐘,是細枝末節,提前5分鐘,是深見遠慮。不懂未雨綢繆,貪圖一時之快的人,往往是“大意失荊州”的常客。

一位作家曾說:“零星的時間,如果能敏捷地加以利用,可成為完整的時間。所謂‘積土成山是也,失去一日甚易,欲得回已無途。”

提前5分鐘,是一種習慣

據說萬達集團內部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凡是開會,下級必須比上級早到5分鐘。

一次,有個萬達的副總參加董事會,他準點到達會議室,但是所有董事都用異樣的眼光看著他,他心裡直發毛。第二次,他提前了幾分鐘到達會議室,仍被所有人“行注目禮”.

後來才有同事告訴他這個“潛規則”:會議無論大小,凡是下一級一定要比上一級早到5分鐘。

《電子郵報》記者曾這樣描述自己和比爾·蓋茨見面的經歷:“蓋茨的行程表和美國總統類似,很多事情都在5分鐘內做出決斷,而一些短會,乃至與人握手,則以秒數計算。”

我們的日常生活,也許無須如此精準,但是學會提早做準備,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因為在你生命的最初30年中,你養成習慣。在你生命的後30年中,你的習慣決定了你的生活。

凡事提前5分鐘,讓你更接近成功。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帶殼吃菱角
下一篇: 三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