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家李雪健說在電影《焦裕祿》中飾演焦裕祿時,為飾演好角色,在一個月之內突擊減肥10公斤,靠這樣的嚴於律己,他塑造的焦裕祿形神兼備,贏得了觀眾的稱讚。可在成名後,飾演電影《橫空出世》中馮石一角時,李雪健就沒有下決心去減肥,儘管這部電影獲得第二十屆金雞獎“最佳故事,人都應該是消瘦的,這樣才更合理。由此,他認為這是自己從藝生涯的“汙點”,痛恨自己出名後太浮躁。每當講起這些,李雪健總是滿臉愧疚。李雪健揭露自己顯現的是一種自省的品格。
一個人只有對自己的行為時刻有羞恥心,才能保持頭腦清醒,自覺地反省自己的錯誤,檢點自己的行為,積極主動地改正自己行為中的失範之處。這或許就是清代學者王豫在《蕉窗日記》中所言“士不可一刻忘卻恥字”的真意。
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蘇東坡作文,期望得到科名。中進士後,貪心又起,又去參加科考,而考取的這一科,科名叫“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因此便以評說古今、辨析是非為己任。結果呢,論長道短給自己招惹來禍端,世人也因此對他譭譽不一。被貶之後,他脫下官服,穿著布衣草鞋,和山中的樵夫、水上的漁翁混在一處,沒人知道他的文章聲名,反而落得個無事清閒。人喜歡鋒芒畢露,期待得到虛名,也正是人最大的錯誤之處。蘇東坡最後總結說:“我前幾十年的所作所為,都是犯了這個錯誤。”
李叔同在其《改過經驗談》中,以“一學、二省、三改”,來概括一個人如何改過。其中的“省”,即是自我反省,是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進行自我審查,然後改正錯誤,不斷地完善自己的人格與品德。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句也讓我們見到這樣的知恥之心:“月慚諫紙二百張,歲愧俸錢三十萬”“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一位古代官吏知恥知足的形象躍然紙上。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把知羞明恥作為修身的先決條件,把孔子所說的“行己有恥”作為重要的道德修養方法。意思是說,對自己的行為應該有羞恥的觀念。孟子也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古人視知恥為做人之根本,時時反省和檢點自己。
“智者事事反求諸己,愚者處處外求於人。”如果我們能夠不斷反思自己所處的境況,並努力地尋找種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中悟到失敗的教訓和找出不完美的根源,並能全力以赴去改變,這樣我們就可以脫胎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