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拙之思

[ 哲理故事 ]

梁思成早年留美學習建築專業,起初很長一段時間都被要求練習繪圖,他擔心自己會變成一個畫師。梁啟超知道後,借用“莫問收穫,但問耕耘”之言勉勵他專注於當下。雖然繪圖單調枯燥,但屬於夯實基本功,拙樸中蘊含妙理。

蘇軾在《東坡志林》中談到,有人向歐陽修請教怎樣寫文章,誰知得到的答覆是:“無他術,唯勤讀書的人輕視笨活,好投機取巧,才要對浮躁“下藥”。手寫,一可練字,二可健腦提神,再則可練心。心靜下來,神清氣爽才生智慧。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在《歸田錄》中,歐陽修講了一個故事加上勤奮學習才成才的。因此,這也算得上是經驗之談。大道至簡,人們常說的拙能生巧、勤能補拙正合此理。顯然,巧與拙不是對立的,而是能相互轉化的。

許多名家的成功而無系統的建築史著作,回國後,他和林徽因一道在全國各地奔波普查古建築。由於當時條件匱乏,他們的野外調查異常艱苦。但因為愛事業,梁思成甘之如飴。透過樑思成夫婦和營造學社同仁們的共同努力,2700多座古建築的勘測描繪工作得以完成。尤其是在五臺山發現了倖存的唐代寺廟建築,震驚世界。他往昔留學學到的繪圖功夫全派上了用場。

所謂功夫不負有心人。華羅庚只有初中學歷,靠勤奮刻苦自學成才。他在《從孫子的神奇妙算談起》這本書扉頁上題有這樣的詩句:“妙算還從拙中來,愚公智叟兩分開。發白才知智叟呆,埋頭苦幹是第一。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智叟曾嘲笑愚公呆傻,殊不知,勤勞苦幹卻能彌補拙樸的不足。如外語學習,如果能從一個單詞一個語句的多讀多練多聽著手,長此以往就能提升語言水平。此法看似笨,卻十分有效。這大概就是曾國藩所言的“天道忌巧”。所以,聰明靈巧終歸難與智慧相提並論的。

過分追求巧術,常常弄巧成拙。片面地、生搬硬套地追求非自然的技巧,無異於捨本逐末。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對質疑的質疑
下一篇: 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