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言,就是沉穩,不炫耀。俗話說:“水深不語,人穩不言。”看武打小說,一見面就咋咋呼呼的人,一定不是厲害角色,真正厲害角色一般言語都少。《天龍八部》裡的“掃地僧”,是少林寺籍籍無名的老和尚,他少言寡語,謙恭有禮,若論武功最高,非他莫屬。相比較起來,有的人武功、修為遠不及他,卻整天耀武揚威,沽名釣譽。像丁春秋,收了一幫徒子徒孫整天給他唱讚歌:“星宿老仙,法力無邊,神通廣大,法駕中原。”生怕別人不知道他,低看了他。結果在武林大會上,被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和尚打得滿地找牙。
曹操子嗣眾多,但真正有能力接班的也只有曹操的大兒子曹丕和三兒子曹植。兩人明爭暗鬥,曹植才華橫溢,一開始就佔據優勢。當曹植在滿朝大臣面前口吐蓮花,侃侃而談的時候,曹丕一個人只好待在角落生悶氣,誰讓自己才華不如人家呢?但後來,一件小事讓曹操打消了立曹植為接班人的念頭。
有一次曹操出征,曹丕和曹植都到路邊送行。曹植耍小聰明,當眾為曹操吟誦起自己寫的一篇辭賦,歌頌父親曹操如何英勇蓋世厥功至偉。文章璧坐璣馳,辭藻華麗,曹操聽了心裡十分舒暢。這時只見曹丕“泣而拜”,一句話也不說,跪在地上只是哭,不捨與牽掛之情溢於言表。曹操大為感動,華麗的文章有什麼用呢,作為父親最珍視的還是兒子對自己的留戀和關懷啊。曹丕用最簡單、最質樸而且成本最低的方法贏得了關鍵加分項。
《弟子規》:“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告訴我們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說話關鍵要恰到好處,笛要吹到眼子上,話要說到點子上。諸葛瑾是三國時期孫權手下的大臣,平時話不多,但常常在緊要關頭,憑几句話就能解決問題。有一次校尉殷模被孫權誤解,要被殺頭,眾人紛紛向孫權求情,孫權面沉如水,均不應允。只有諸葛瑾在旁一言不發。孫權見了好奇問道:“為什麼子瑜(諸葛瑾字子瑜)不說話?”諸葛瑾說:“我與殷模一樣,也是家鄉遭遇戰亂,在九死一生中才投靠於陛下,如今殷模辜負了陛下的恩德,我還有什麼好說的呢?”短短几句話,就讓孫權想起了殷模不遠千里來投奔自己,即使犯有小錯,也罪不至死,於是就赦免了他。
古訓:“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作家蘇芩說過這樣一句話:真正有分量的人,只講有分量的話。一個敢於少講話的人,必定是對自己話中傳達的威力有信心的人。衣若素雅,能凸顯你的臉龐;妝若素淡,能映襯你的氣質。著墨少一點,否則它會搶了要害之處的風頭。
說話這項技能,幾乎人人都會,但如何把自己心中所想的東西精準地表達出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口才好的人,絕不是那些說話多的人,而是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