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照寺前無日光

[ 民間故事 ]

杭州蕭山的湘湖邊上,有座石巖山,是當地海拔最高的山。南宋紹興年間,有人在石巖山頂建了一座宏大的寺廟,取名“先照寺”。原來,每天這個寺廟是享受第一縷陽光的地方,是最先承受天地剛陽之氣甘露滋潤的所在。人們如果選擇在這裡修身養性,唸經奉佛,無疑會功力大增,事半功倍。

先照寺氣勢恢弘,大殿裡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整個寺院金碧輝煌,給人肅穆之感。它一建成,就引來了周圍方圓百十里的信眾紛紛上山進寺,燒香、許願,整日裡香菸嫋嫋,寺裡的僧人多達近百人。

但是,自打這先照寺建成之後,怪事來了。自先照寺開光後,這石巖山頂就從來沒有一天見到過太陽公公的笑臉。見的或是鉛色的白雲,或是翻滾的烏雲,它們就像一道道鐵幕,將陽光擋在了九重天之外。

有人說,可能是江南黃梅天,綿綿雨水把太陽遮住了吧。但不是,因為只要離開先照寺,哪怕就是剛剛下山,就能見到燦爛的陽光。時間長了,人們就犯了嘀咕:莫非這先照寺風水不好?

而且,這先照寺每逢望、朔日的子夜時分,寺外就會響起驚天動地的響聲。什麼響聲?是那種千軍萬馬廝殺的聲音。這聲音彷彿就在寺外,不僅一般的小和尚能聽到,就是先照寺的方丈一了大師也能聽到。有時,先照寺的山門還會被擂得震天響,但是誰也不敢去開門。

一了大師心中明白,這寺建的地方可能是古戰場,這裡有多少戰死沙場的孤魂野鬼,他們超脫不了,只能在這裡發洩。於是,一了就組織和尚們為這些孤魂野鬼唸經超度。可是沒用,這聲音就像定時鬧鐘,每到望、朔日的子夜時分,定然會準時響起。一時謠言四起,說這先照寺不僅不能給人們帶來福音,而且會招惹是非,於是,漸漸地,僧人走的走了,上香的信眾也越來越少了。

一了大師每每閉目打坐時,就苦苦思索:這先照寺究竟是哪裡出了毛病呀?他就留心觀察,看是不是有的和尚是混進來的世上無賴,會偷著違背戒條,觸犯了神威;或者有的人不檢點,說話行事時衝撞了神靈或者亡靈;或者是有的和尚唸經時心不誠,經意達不到上蒼。但是,經過多少天的觀察,一了沒有發現任何問題。那是怎麼回事?

這一天子夜時分,一了大師坐禪後,沒有一絲絲睏意,於是信步走出寺門,拾階而上。此時,月光透出雲層,將一抹淡淡的光亮灑到先照寺。一了不由感嘆:我佛慈悲!為何不施捨陽光於本寺呀?一了一步步走到了寺外的山頂上,有些許累了,歇下來,無意地回頭望了望先照寺。這一望不要緊,一了愣了。怎麼呢,因為朗朗月光下,他依稀看到大殿前的香爐前,竟有個紅衣女子在燒香禱告。一了大駭。這深更半夜,何以有女子進山進寺燒香拜佛?他以為是自己眼花了,揉揉眼睛,但仍然看到是這番景象。一了哪裡還有心賞月,他三步並作兩步,一路小跑回到了先照寺。可待他進到院內,來到大殿前,哪裡有半個人影?

一了就前後左右到處轉悠,想找到那個紅衣女子,但是苦無半點蹤影。一了拍拍腦袋:阿彌陀佛,莫非是我眼花了?突然,他發現腳下有一小堆香灰。他捻起一看,心中立時明白,這肯定是剛剛燒過的!因為每天暮鼓響過後,小和尚是要將禪院裡裡外外打掃乾淨的,決不會留下地上這香灰。一了感到悵然,看來,這先照寺果真是衝撞了某位神靈,不然不會長期見不到陽光的,現在又出現怪異景象。但是,怎麼破解呢?

一了進到大殿,面對佛祖釋迦牟尼許願:望佛祖給以指點迷津,弟子一了願意為此禁食七七四十九天。

從次日起,一了除了喝點兒水以外,再沒有進任何食物。弟子們知道了大師的心願後,紛紛勸他,但一了心意已決。

一天過去了,一旬過去了,一個月過去了,一了大師骨瘦如柴,搖搖欲倒,簡直就沒有人樣了,可是他仍然堅持,坐在禪房裡,閉目唸經。

一轉眼,四十九天到了,一了大師已經脫了形,似乎微風一吹,就能飄上天去。這一夜三更時分,一了正昏昏欲睡之際,突然看到有個六十開外的男人進到禪房,對一了微微一笑,說:明日子時,你一人到湘湖,喝下四十九瓢湘湖水,自會有福音。

一了猛然驚醒,再看,哪有半個人影?

一了將信將疑,但他還是按照那個男人指點的,在第二天的子時,獨自一人搖搖晃晃地去了湘湖。當他取水時,甚至自嘲:天,我有多大肚子呀,能喝下四十九瓢湘湖水?但是,他真的不費吹灰之力地喝下去了。喝下後,他就在湘湖邊恍恍惚惚地睡著了。這時,一了矇矓地看到面前站著一個紅衣女子,就如同那晚在山頂看到的那位一樣,只是看不清她的臉部。那紅衣女子款款說道:“先照寺之所以見不到陽光,只因它建的地方壓住了當年秦始皇的湘妃的魂魄。湘妃投湖後,她的魂魄天天要向著秦始皇尋她的地方觀望的,可先照寺建成後擋住了她眺望的目光。而在先照寺的周圍,還有古越國三千多軍士的靈魂,他們都是戰死在那兒的。他們本可以超度的,可是因湘妃對你們有怨,所以他們就一致上告玉皇大帝,不讓陽光照到先照寺。”

一了說:“我天天為他們唸經超度呀。”

“但是,你們唸經時用的曲調都是陳舊的,是這些越國軍士們生前就聽過多少遍的,這些經文並沒有能保護住他們,所以,他們從心裡就厭煩,又如何能超度他們?”

一了問:“那,如何破解?”

“也罷,索性告訴你吧。你們再念經時,用一些現代的曲調,吸引這些可憐的越國亡靈能聽入耳,他們或許就不再與你們為難了。”

“那湘妃呢?”

“你回去後,在寺的後面挖掘一個坑,將你口中剛剛喝下的湘湖水吐出來,就能將先照寺與湘湖連通,湘妃則能順著這湘湖之水登上山頂,能眺望遠方,她也就沒有怨言了。”

“就這樣簡單?”一了大師還想再問問,可一陣風吹過,他驚醒了。是夢是真?一了大師搖搖頭又點點頭。但是他不敢有絲毫怠慢,立即小跑著回到先照寺,組織小和尚們在寺的後面,挖掘了一口水井。小和尚們個個感到莫名其妙,這高山之頂,何來水源呀?水井挖好後,一了對著幹涸的水井張開嘴,豈料,他剛剛張嘴,就有一股水“呼”地湧出,注入水井。

自此,這口水井就成了先照寺的一景,一了為之取名“湘泉”。這湘泉無論何時,哪怕天下大旱,它也是流水淙淙。而且,這泉水還散發出一股淡淡的香味兒,久而久之,人們就稱它為“香泉”了。

一了大師還遵照那紅衣女子的囑託,在第二天唸經時,特意用了當時最負盛名的楊萬里的《竹枝詞》曲牌調:“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愁殺人來關月事,得休休去且休休。”

小和尚們個個不解,說師父,你是怎麼了,自古唸經都是我們先人傳下來的調調,怎麼能按楊萬里的《竹枝詞》念呀?一了笑笑,說:“天機不可洩露!但照本師說的念就是了。”

得,小和尚們沒轍,就只好照本宣科地按《竹枝詞》的曲調唸經。

說來也怪,就在先照寺的“香泉”出水,和尚們按南宋最新的曲牌調唸經後的第二天清晨,當值班的小和尚還沒有把晨鐘敲響,就感到眼前一亮,刺得他睜不開眼睛,他眯眼抬頭一看,天,只見陽光穿透雲層,直直地照射下來。

“師父!師父!太陽!太陽!”

一了大師喜極而泣,默默禱告:“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從此,先照寺成了名副其實的先照寺。它是整個湘湖地區最先承接陽光的地方。

一了大師又在山頂上建了一座“一覽亭”,以便於來進香的施主們能站在這遮風避雨的亭子裡瀏覽先照寺周圍美麗的景色。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嗜血瘟神
下一篇: 杜郵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