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酒

[ 民間故事 ]

老街是魯東南的商貿重鎮,有商號二百四十家,遍及三百六十行;會館一十二家,交通四海商客。每年正月初五這天,那些有頭有臉的闊商大戶,譬如錢莊的喬東家、布莊的曹東家、酒行的吳東家、藥行的袁東家,還有老街首富海爺,都要到天外樓熱熱鬧鬧地吃一頓財神飯,說說這一年的生意。

這年正月初五,天外樓上已過未時,東家們仍舊沒有離開的意思,大都喝得東倒西歪,杯子都拿不穩了。這時,錢莊喬東家硬著舌頭說,不如這樣吧,能喝的自己喝,不能喝的找人代,代完以信物為證。都說生意人門路寬、人脈廣,這不明擺著是看誰找的代酒人來頭大嘛!

喬東家話音未落,就有人拍手附和,唯有老街首富海爺沒有表態,喬東家問海爺意下如何,海爺笑笑,沒有反對。於是,東家們紛紛喊來管家、僕人,耳語一番。接著,一干人等用器皿盛好酒水,咚咚咚跑下樓,而後上車的上車,上馬的上馬,各奔西東。

一炷香的工夫,布莊曹東家就有信了。曹東家的下人帶來一雙繡花鞋,做工精緻,用料講究,鞋非常小,託在手上,只有半個手掌大,一般人是不可能穿進去的。鞋面散發著一股異香,像是西洋香水。左邊鞋上繡著“琴”字,右邊繡著“香”字,合在一起,就是“琴香”,東家們見了都深深地吸了一口氣。

琴香,乃魯東南第一名妓,據傳這琴香腳小不足三寸,人也十分的傲氣,魯東南流傳著一句話,叫“白銀千兩不捲簾”,說的就是她!這話的意思是,任你拿著一千兩銀子在她面前,她都不一定讓你進屋!能隔著簾子跟你說句話,就算不錯啦。東家們再一細瞧,這雙精緻的繡花鞋上,各繡著一枝梅花,因為琴香姓梅。不用問,這鞋從花式、氣味、文字和大小式樣來看,是琴香的無疑!

曹東家為了討琴香的歡心,可沒少下功夫!贛榆老街往東十里就是海,那裡出產一種魚,叫沙光魚,正月時味道最是鮮美,煮出來的魚湯狀似牛奶,入口黏滑,老街人有“正月沙光賽羊湯”的說法。琴香酷愛沙光魚湯,每年正月,她不惜重金,派人到老街買沙光魚。曹東家得知後,為討其歡心,專門備下良車快馬,每日在海邊守候。車內炊具齊全,並配廚娘數名。只等漁民抓到又大又肥的沙光魚,送到車內,車立馬掉頭,廚娘就在車裡殺魚、煮魚,等車停在琴香樓前時,魚剛剛做好,這娘兒們吃的就是這個新鮮!

正當曹東家洋洋得意時,酒行吳東家的下人給吳東家拿來了一把舊梳子,梳子做工極普通。吳東家若無其事地把它遞給曹東家,曹東家接過去看了一眼,臉刷地綠了!這把梳子,不是別人的,正是自家婆娘的。這婆娘號稱老街第一悍婦,發起瘋來,見盆踢盆,見罐砸罐,雞見飛牆,狗見奪路。吳東家竟能讓她代酒,可謂大有能耐,大有文章!吳東家一臉狡黠,笑而不語,曹東家眼睛斜著他,酒已醒了一大半,不知這裡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當著眾人的面,曹東家也不好問。

這邊,藥行袁東家也有信兒了。只見袁東家將一個寒光閃閃的東西放在了托盤裡,洋洋得意地圍著桌子走了一圈,讓大夥過目。

那是一支飛鏢,上刻一個“李”字,那可是李光頭的飛鏢!

李光頭是魯東南地界出了名的悍匪。方圓百里,誰家門前要是插著李光頭的飛鏢,非破財保命不可。本地官商,一聽李光頭的名字,腳後跟就發軟。可今兒個,袁東家竟然請了李光頭為他代酒,並將貼身的飛鏢作為信物送來,可見這袁東家水有多深!

嘿,來啦!喬東家站在樓梯口,見自家下人上來了,搓著手,一臉興奮地喊。可當喬東家看到酒原封不動地被帶回來時,氣得啪地摔了酒杯。下人稟告喬東家,代酒的人說身體不適,恕難從命。

其他東家聽罷,鬨堂大笑。

喬東家憋紅了臉,大吼道,他不適?他不適就讓我當眾出醜?快把酒拿來,今兒個他就是把頭縮到鱉殼裡,我也要把他的嘴撬開!

正當大夥熱火朝天地猜測那人是誰時,喬東家一臉得意地回來了。他將一根木棍往桌上一甩,來來來,自個兒瞧瞧!

嘿,這哪是根木棍啊,這分明是衙門前擊鼓鳴冤用的鼓槌!

不用問,給喬東家代酒的那位,不是別人,準是縣令!

喝了?大夥兒紛紛問喬東家。

沒喝。喬東家板著臉說。

不過,我直接潑到他身上了。喬東家說罷,哈哈大笑起來。

眾人驚歎不已。喬東家的家族勢力大,人脈廣,朝廷裡頭也有親戚。區區一個縣令,他壓根兒不放在眼裡。

玩了一圈,東家們發現,唯有坐在一角的海爺沒有動靜。喬東家哼地一笑,說道,看來海爺請的人有點遠。

海爺不言語,這時,海爺的人上來了,隔著人群,對著東家點了點頭。

海爺緩緩起身,走到窗前,下人搶先幾步,將窗戶推開,一陣寒風夾著幾片雪花從海爺面前飄然而過。東家們靠近窗戶往下一看,紛紛大吃一驚!只見酒樓外,黑壓壓的全是人,每個人都捧著一個器皿,還有幾個孩子騎在父母頭上,手裡也端著黑乎乎的碗。看到海爺,他們一齊將器皿舉過頭頂。

海爺恭敬地舉杯,環視了一週,隨後和老街的街坊們一道,一飲而盡。

海爺回過身,輕輕抱了抱拳,沒說話,直接下樓回府。海爺一走,樓下的百姓立刻散了。

原來,海爺讓人到街上,跟街坊們講了代酒的事兒。海爺素來樂善好施、急人之困,那些街坊們平日裡受海爺恩惠頗多,有的還是救命之恩。於是,大夥兒都爭著給海爺代酒,可酒只有一杯。後來大夥兒就想出了個主意,把那一杯酒倒進老街的東井裡,然後每人從井裡舀一口“酒水”,來到天外樓,不顧天寒地凍,紛紛站在酒樓外等著給海爺代酒。

樓上的東家們看罷,閉嘴不語。

補充糾錯
上一篇: 魏晉“大吃貨”
下一篇: 明太子減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