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盜王的藏寶地

[ 民間故事 ]

在廣東省台山縣(古稱新寧縣)西南部有一個美麗的小島──上川島。清朝著名的海盜張保仔曾扼守瓊州海峽,專門襲擊清廷官船和外國侵略者的商船,截獲了大量的金銀財寶。這批鉅額寶藏都被張保仔埋藏在上川島,藏寶地點則被他記在一個手抄本上……

紅色幫威震南海

在上川島沙欄心村公路旁邊的山上,有一塊叫作“欖仔”的石頭,處在一群亂石中,形似橄欖,表面光滑如鏡。在山的對面,有一塊灰白色的石頭淹沒於綠草中,石上有一道天然裂痕,像極了嫦娥清秀的蠶眉,所以叫作“娥眉”石。這是上川島著名的古代藏寶點──欖仔對娥眉。據說海盜張保仔那109400兩金銀財寶就與這兩塊石頭有關。

張保仔何許人也?他真的獲取了這麼一大筆財富嗎?還是先讓我們來見證一下這個著名海盜的傳奇。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林爽文在臺灣舉行反清起義,失敗後,餘部散入福建與廣東沿海,其中的一部後來發展為“五色幫”,對清廷有著很大威脅。五色幫是以各幫所使用的旗幟顏色為區別的,各有一定的活動地區,但又互相幫助。五色幫中以紅色幫的勢力最大,領導人叫鄭乙。嘉慶十二年鄭乙病逝後,他的妻子鄭乙嫂領導了紅色幫一個時期,後來讓張保仔當了領袖。

張保仔,1786年出生於廣東省新會縣一個漁民家庭,全家靠捕魚為生。他15歲跟隨父親出海捕魚,參加了鄭乙部隊。鄭乙死後,鄭乙嫂命他率領一隊人行動。他勇敢善戰,威望日高,終於成為紅色幫的主將。

張保仔帶領紅色幫艦隊,活動於新寧、新會以至澳門、香港和廣州灣一帶海面,而以新寧的上川島沙堤港為主要基地。他們在海上專門襲擊清政府的運輸船和洋船;在沿海,則打官兵,取財於官府和富戶。起先,他們與各地人民的關係很好,百姓經常供給他們米糧和火藥,使得他們火力猛、糧食足。他們也訂立了維護人民利益的紀律:接受百姓的物品,必須以兩倍的價錢償付;強取百姓物品的,立即處死。因此,他們得到沿海人民的支援,非常活躍。

一天,他們把清政府一隻武裝大商船“鵬發”號逮住了,獲得了安南王進貢清朝的滿船金銀珠寶。從此,紅色幫的隊伍迅速地擴大,他們控制了上川島、下川島、赤溪半島、娘澳和東至香港、西至廣州灣的許多島嶼,並在上川島東北端的山上和赤溪半島南端的銅鼓角設定炮臺,控制了這一重要航道,一見有船隻經過,即扯旗招呼,限令靠岸檢查後再放行。

紅色幫的日益強大,狠狠地打擊了清政府。嘉慶十三年(1808年)七月,紅色幫船隊於馬洲洋打敗了前來“清剿”的清兵,擒殺了總兵林國良。八月,又把清參將林髮帶領的兵船打敗於阿孃灘。

嘉慶十四年,與清提督孫全謀大軍先戰於萬山,失敗;再戰廣州灣,將孫全謀打得大敗而逃。接著,他們又把清總兵許廷桂大敗於上川的桅夾門,迫使許廷桂自刎而死。

連戰皆勝,紅色幫威震南海。清兵屢戰屢敗,士氣沮喪,因而改變了戰略,採取先削弱它然後消滅它的方針,禁止民船出海,海鹽也改由陸運,杜絕紅色幫的給養。

為了解決糧食問題,紅色幫於嘉慶十五年二月入潭江,向蘇渡(公益埠附近)、長沙等地奪取糧食。他們戰鬥到四月,主力仍然儲存下來,還擁有16000人、270餘隻船和千餘門炮。可惜,這時它的領袖張保仔與黑色幫領袖郭學顯發生矛盾,被清政府先後誘降。

張保仔是四月間於中山向清政府投降,而接受了“千總”官銜的。從此,他把紅色幫的光榮歷史結束了,當上清兵的“剿匪”先鋒後,反過來攻打自己的兄弟部隊。

張保仔降清前,在鬥爭中繳獲了大量金銀珠寶,他將這些財寶分為3份,天一份、地一份、人一份。天一份,用於資助當地貧民;地一份,挖地為牢隱藏起來以應急需;人一份,頒獎有功將士。這些金銀財寶張保仔花不光用不完,其根據地上川島理所當然成了主要的藏寶區。

那我們上文提到的“欖仔對娥眉”,要如何解讀才能破解出寶藏呢?

真真假假的寶藏傳說

提起這兩塊像橄欖和娥眉的石頭,島上不管男女老少都會情不自禁地唱起“欖仔對娥眉,十萬九千四,月掛竹竿尾,兩影相交地”這一首口訣。

這是一首藏寶秘訣,意思是說欖仔石和娥眉石之間埋藏有109400兩金銀財寶,發掘這些財寶的方法是,晚上,豎起兩根竹竿,月亮升到竿頂時,從兩竿影子相交之處挖下去就可以找到這些財寶。

那個兩石相望的地方,有一塊光滑的巨石,上面長滿了仙人掌,石上有一個直徑約4厘米的石洞,據說,這就是其中一個插竹竿的地方。但是問題接踵而來──另一個洞在哪裡?該插多長的竹竿?兩竿間的距離該是多少?這些卻沒有人知道。

補充糾錯
上一篇: 戰袍為媒
下一篇: 廢紙不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