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jiāo zhǐ | 注音 | ㄐㄧㄠ ㄓˇ |
首字母 | jz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安南、越南、南國、東南亞、南方國家 | ||
反義詞 | 中國、北方國家、非東南亞國家 | ||
基本解釋 | 1.亦作"交址"。 2.原為古地區名,泛指五嶺以南『武帝時為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相當今廣東﹑廣西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東漢末改為交州。越南於十世紀三十年代獨立建國後,宋亦稱其國為交趾。 |
交趾,又名"交阯",中國古代地名,先秦時期為百越支下駱越的分部,初期範圍為今越南北部紅河流域一帶。秦朝以後,設"交趾郡",為今越南北部。漢朝之後其地域範圍歷經演變,東漢時將交趾更名為"交州"(南交),交州最大範圍及其文化遺蹟位包括今廣東省至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北部。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並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設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實施直接的行政管理;交趾郡治交趾縣即位於今越南河內。後來漢武帝在全國設立十三刺史部時,將包括交趾在內的7個郡分為交趾刺史部,後世稱為"交州"。
“交趾”一名在南越國時代之前已有之。交趾名稱來源於《禮·王制》曰:南方曰蠻,雕題交趾,雕題是紋臉,交趾注曰“足相向”,就是盤腿。《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的解釋為:《禮記》稱"南方曰蠻,雕題交阯"。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