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囫圇吞棗

hú lún tūn zǎo
read hastily and without thinking
“囫圇吞棗”的成語拼音為:hú lún tūn zǎo,注音: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詞性:偏正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貶義,形容讀書不認真,年代:古代成語,出處:宋·圓悟禪師《碧巖錄》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侖吞個棗。”,基本解釋: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嚥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例句:一個高中文科的學生,與其~或走馬看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朱自清《論詩學門徑》
拼音 hú lún tūn zǎo
注音 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
詞性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貶義,形容讀書不認真
英文 read hastily and without thinking
年代 古代成語
解釋 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嚥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處 宋·圓悟禪師《碧巖錄》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侖吞個棗。”
例句 一個高中文科的學生,與其~或走馬看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 ★朱自清《論詩學門徑》
補充糾錯
上一個成語: 忽冷忽熱
下一個成語: 狐奔鼠竄
以""字結尾的成語接龍(逆接) 補充糾錯
  • 囫圇半片囫圇:完整的,整個兒的。一個整體中的一部分。指只聽懂或理解了其中的大概意思。
  • 囫圇吞棗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嚥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相關漢字解釋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