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理冤摘伏

lǐ yuān zhāi fú
redress a wrong
“理冤摘伏”的成語拼音為:lǐ yuān zhāi fú,注音:ㄌㄧˇ ㄩㄢ ㄓㄞ ㄈㄨˊ,詞性: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年代:現代成語,出處:明·徐渭《女狀元》第四齣“這三起事都問得絕妙,理冤摘伏麼可也如神。”,基本解釋:伸雪冤屈,揭發奸慝。,例句:晉代·劉琨《與陶鈞書》:“畢竟理冤摘伏,吾恐形微命薄。”
拼音 lǐ yuān zhāi fú
注音 ㄌㄧˇ ㄩㄢ ㄓㄞ ㄈㄨˊ
詞性 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英文 redress a wrong
年代 現代成語
解釋 伸雪冤屈,揭發奸慝。
出處 明·徐渭《女狀元》第四齣“這三起事都問得絕妙,理冤摘伏麼可也如神。”
例句 晉代·劉琨《與陶鈞書》:“畢竟理冤摘伏,吾恐形微命薄。”
補充糾錯
上一個成語: 理所當然
下一個成語: 理正詞直
以""字結尾的成語接龍(順接) 補充糾錯
  • 伏低做小形容低聲下氣,巴結奉承。
  • 伏地聖人指在某一方面略有知識就逞能的人。
  • 伏而咶天?以舌舔物。伏地以舌舔天。比喻所行與所求不一致,無法達到目的。
  • 伏法受誅伏法:由於違法而受處死刑;誅:殺死。犯法被殺。
  • 伏虎降龍伏:屈服;降:用用威力使屈服。用威力使猛虎和惡龍屈服。形容力量強大,能戰勝一切敵人和困難。
  • 伏龍鳳雛伏龍:(臥龍)諸葛孔明。鳳雛:龐士元。兩人都是漢末三國時期著名的謀略家,軍事家。後指隱而未現的有較高學問和能耐的人。
  • 伏首貼耳畏縮恐懼的樣子。
以""字結尾的成語接龍(逆接) 補充糾錯
  • 理不勝辭道理不能勝過文辭。指由於不善於推理立論,儘管文辭豐富多彩,道理並不充分。
  • 理不忘亂國家得以平安治理的時候,不能忘記混亂的日子。
  • 理屈詞窮屈:短,虧;窮:盡。由於理虧而無話可說。
  • 理所必然指按道理必定如此。
  • 理所不容道理所不能允許。
  • 理所當然當然:應當如此。按道理應當這樣。
  • 理冤摘伏伸雪冤屈,揭發奸慝。
  • 理正詞直道理正當,言詞樸直。
  • 理之當然理所當然,理應如此。
  • 理直氣壯理直:理由正確、充分;氣壯:氣勢旺盛。理由充分,說話氣勢就壯。
相關漢字解釋 補充糾錯